创造与僭越:资本的现世价值与历史逻辑

作 者:

作者简介:
庄友刚,1971年生,哲学博士,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最大限度实现自身增殖的逻辑本性使资本内在地具有不断创新的冲动和能力,这使得资本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现世价值。资本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植根于同样的逻辑本性,资本的创造本能在发展中不断出现合理性的“越界”,这使资本的趋势不可避免地陷入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悖的历史逻辑。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待资本应具备的合理态度是,既要承认、利用和发展资本,又要引导、规范和驾驭资本。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毋庸置疑,资本在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全球化的发展造就了新一轮的资本神话。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特别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又唤起人们对当年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回忆。就中国语境而言,中国的经济奇迹似乎验证了资本的现世价值,以至资本原则日益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扩展,在有些人那里,马克思当年的理论警告被抛诸脑后。而当金融风暴袭来并实际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时候,难免会引发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愫。这种直观层面的理解与认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资本理解与言说的混乱。它不仅容易导致对资本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视角的混同与杂乱,而且极易形成对资本简单肯定或者简单否定的极端态度。对资本给予全面、历史的理性审视,完整地展现资本发展的逻辑本性,不仅是急迫的理论需求,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关于资本,首先应该在方法论上把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解与认知区别开来。就前者而言,应当把资本概念的理论界定和阐释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资本通俗化、简单化的理解区别开来。绝不应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资本的简单通俗的理解当作理论的概念来对待和使用。比如,资本的常态是货币,然而绝不能认为金钱就是资本。同样,也不能把投资就理解为资本,个人为养家糊口的小商小贩式的投资与大规模的私人企业投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社会后果和社会意义上有质的不同。就后者而言,应当把哲学视野的资本概念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具体学科领域的资本概念区别开来,虽然因为研究的是同一对象,从而不同学科视野的资本概念在内涵上不可避免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但是不同学科视野因其特定的学科性质对资本概念理解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把不同学科视野的资本概念混同使用必然导致思维的混乱,比如用单纯经济学眼光理解哲学视野的资本概念,必然遮蔽哲学视野中资本概念的实质。资本即投资的简单化观念就是微观经济学理念泛化的结果。同时,在理论逻辑上还必须把资本的本性与资本的具体形式区别开来。在哲学层次上更注重对资本的一般本质即资本本性的理解和把握而抛开资本的具体形式。纠缠于资本的具体形式和样态常常会遮蔽人们对资本实质的理解。

      在哲学视野中,资本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概念。“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资本家“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①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资本根本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资本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既得的物质关系,资本是以往活动发展的产物,而这种物质关系又影响着社会生产过程和整个社会生活过程。认识资本,关键在于把握资本的社会本质。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但是如果从资本家作为人从而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或者是个人身上包含的普遍的人性出发去分析和理解资本,必然会遮蔽资本的社会本质。而把资本的本性演绎成普遍的人性正是资本在意识形态上自我辩护的神话。分析资本关系绝不能从单个资本家的行为出发就做出简单的定性结论;同样,分析劳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从个别企业与工人的关系就得出一般的社会性结论。

      资本关系主导下的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因此资本产生和存在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交换的存在,没有交换活动也就不可能产生资本。换言之,商品经济的存在是资本关系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历史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是资本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历史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绝不能认为有商品经济的存在就有资本的存在。把资本理解为投资,进而用商品经济的久远性来论证资本存在的普遍性是不合法的。这样的观念忽视了资本存在的另一个必要的历史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当劳动力作为商品用于交换的时候,交换活动在其社会意义或社会后果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最大的交换,不是商品的交换,而是劳动同商品的交换。”②“一旦劳动人口不再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不再出卖劳动产品,而是出卖劳动本身,或者更确切地说,出卖他们的劳动力,那么,生产就会在整个范围内,在全部广度和深度上成为商品生产。”③劳动力作为商品用于交换的时候,才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一般商品经济的区别以此为标志。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能够生产出比它自身价值(价格)更大的价值。因此,劳动力作为商品用于交换同其他一般商品之间的交换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对于资本来说,其利润和增殖源泉不是因交换活动而产生,而是由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而产生。劳动力使用所产生的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的利润源泉并进而转变为更大的资本的构成部分,这时资本才真正成为“资本”,或者说资本才真正作为资本而存在。最大限度地攫取这种超值(劳动力价格)价值成为资本运动所环绕的轴心。因此,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把资本理解为能够用来产生额外财富的财富(小约翰·科布语)无可厚非,但是在深入把握资本逻辑的时候还必须结合这种额外财富产生的途径与方式来理解,否则就不能洞穿资本的实质。

      强调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对于深入把握资本的逻辑本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深入把握资本的逻辑本性又为全面认识资本的现世价值以及在当代我们对资本应具备怎样的合理态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注意的:第一,资本的增殖不是产生于流通领域而是生产领域,产生于劳动力的使用而不是劳动力的交换。第二,虽然资本的增殖根源于生产领域,但是资本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流通领域,离不开交换。一方面劳动力商品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获得要通过市场交换,另一方面资本的实现也要通过交换活动才能完成,即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销售出去资本才能实现自身。而这最终又和消费领域密切联系在一起。第三,资本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在于通过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增殖,至于劳动力商品在哪个生产部门使用,生产什么样的具体财富却无关紧要。因此,哪个生产部门能够带来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就会流向哪个部门的生产。可以看出,资本追求的不是具体形式的财富,而是一般财富。“每种劳动所生产的都是一般财富而不是特定形式的财富。”④虽然资本追求的财富不是财富具体而是财富一般,但是这种财富一般却是现实的、现世的。现实性、现世性是资本的内在原则。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增殖成为资本的逻辑本性。这种内在的本性一方面造就了资本深层的巨大创新和发展本能,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资本神话,另一方面也造就了资本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资本原则的无限制扩张致使资本僭越了其固有的历史合理性,从而走向了“创造性毁灭”的历史逻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