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历史唯物主义:路径与意义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在传统的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被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显然不是马克思的哲学。但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正是在历史观领域中得以实现的。正是对此的反思,相当一部分的学者形成了一种共识: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重新理解。但仅停留于此还是不够的。在重新研读马克思经典文献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在基本理念与研究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以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为我们认识当代历史与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

      按照传统的理解,哲学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哲学总是追寻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人们的认识准则与行为规范。在近代以来,这一不变的本体就是理性。虽然不同的哲学家对理性有着自己的理解,但他们都认为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构成了一个自律的世界,现实世界只应是这一理性世界的体现。从这种理念出发,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改变了意识,就改变了现实,从而以意识的变革替代对历史现实的批判改造。青年黑格尔派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们把哲学看作不受历史生活影响的纯粹理念,而没有意识到,这些理念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过程,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真正的哲学革命不是意识的简单更替,而是对哲学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的反思。在马克思那里,就是要科学地批判分析产生现有哲学的社会历史,以及在这一历史基础上所形成的哲学理念,从而在变革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地变革哲学。这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主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就哲学本身的逻辑来批判传统哲学;一是从社会历史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揭示哲学的逻辑及其现实含义,这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基本理念。正是这两点才将马克思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区别开来。传统哲学主要关注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概念之间的运思过程,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逻辑关系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哲学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哲学理念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推进到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批判。

      要揭示哲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哲学的历史生成过程,就需要深入到社会历史生活之中,剖析传统哲学所不关心的社会历史生活,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深究的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非哲学”的哲学,这正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征。而要真正进入到当时的社会历史生活之中,就离不开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

      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按照传统的理解,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属于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而政治经济学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在这种理解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被分解为三个不同的学科,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就只是哲学内部的事情。学科间的这种孤立状态既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也无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今天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重释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上需要将这三门学科融为一体来加以研究,核心问题就是揭示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内在联系,即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

      正如马克思在描述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时所说的,他的哲学变革离不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正是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他才真正地理解了产生近代哲学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揭示哲学自身的历史存在之谜。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一方面揭示古典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理论逻辑,即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再到斯密、李嘉图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马克思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奠基于资本的运行逻辑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特征。没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解,马克思也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超越黑格尔的哲学,也就不可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按照我的理解,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具有双重的含义:在一般视野上揭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一般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了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在这种意义上,生活资料的物质内容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这种物质内容并不是主要的目的,它只是价值形式的载体,资本家关注的是剩余价值,这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这时如果我们只关注生产的物质内容层面,就无法真正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也无法理解资本逻辑的真实运行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逻辑批判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视野。

      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在两个意义上超越了近代的唯物主义以及建立在这一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近代唯物主义从可感性的物质表象出发,探讨的是表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按照这种方式来思考资本逻辑时,就会拘泥于资本的物质内容,而看不到资本的形式化特征。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着重揭示的问题。由于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作为资本载体的商品、货币与资本,这才形成了拜物教意识。第二,产生上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能历史性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哲学家与经济学家都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而是将之看作是合乎人性的自然社会。这是将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的想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些人没有看到,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正是对资本逻辑的透视,使马克思能够将自己与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区别开来,也才使哲学真正地摆脱了解释世界的特征。因此,如何揭示资本逻辑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我们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时需要在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上加以突破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