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9)11-0012-08 汤姆·洛克莫尔(Tom Rockmore)是美国杜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他的新作Marx After Marxism:the Philosophy of Karl Marx:(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2d02)已翻译成中文(《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杨学功、徐素华译,东方出版社,2008)并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反响。几位中国学者于2009年4月在北京大学与洛克莫尔就该书中的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 唯心论、主体与马克思 洛克莫尔:依我看,存在着一种对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这种解读认为马克思是反对德国唯心论的。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式是由恩格斯发明的。从恩格斯以来,人们一直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来解读马克思的思想,而我写作《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的意图,则是要从另一种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我将马克思理解成一个唯心主义者(或者说观念论者)。我认为马克思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用以解决知识问题以及社会本体论的思想方法,这是一种新版本的康德主义的建构主义。我曾经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这个术语来描述康德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我在这里提到建构主义这个术语,是为了描述“建构”,或者说是制造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建构”的意思就是,人类个体通过他们的生产活动生产出对象、社会关系以及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类自身。 马克思用来批判黑格尔的思想是建立在费希特关于主体的观点基础之上的。考虑到费希特是为了反对康德的思想,才构建出了关于主体的思想,这就意味着马克思关于主体的思想是后康德主义的思想。费希特提出的关于主体的思想的核心洞见就是,他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将人类个体理解成从根本上来说是具有能动性的,并且从来都不是消极的。这种关于人类活动的概念是费希特的主体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将两种人类活动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这两种人类活动分别是:第一种是劳动,劳动与资本主义相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进行劳动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就是再生产;第二种是自由的人类活动,这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有可能实现,那个时候人们可以在自由的时间里通过自由的人类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类潜能。马克思提出,主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有限的人类个体,人类个体通过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这双重作用来生产出自身。自由是克服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以及周围的社会关系的局限性这个过程产生的结果。这一过程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历史性,并且还依赖于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转变。 马克思这种主体思想与恩格斯的主体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恩格斯的主体思想是某种形式的实证主义恩格斯预设了一种准笛卡尔主义的主体思想,他认为主体是存在于历史进程之外的。因为他认为主体只要运用关于知识的反思理论进行“反思”,就可以通过主体的思维来正确地反映出真实的外在世界。马克思的思想是后康德主义的,而且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我认为马克思是一个费希特主义者;而恩格斯的思想是前康德主义的,并且十分接近笛卡尔主义的主体思想。如果从关于主体的思想这个角度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的思想与恩格斯截然不同,马克思的思想更接近于唯心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观念论),这一点看起来非常具有讽刺意义,但却是千真万确的。 魏小萍:对于康德的建构主义和马克思的关系,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谈到过康德的观念论,他认为康德把认识论导向了神秘主义。康德从主体结构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知识本身的建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在于这一主体结构是哪里来的呢?如果不从建构的意义上来认识主体结构本身,这一结构就是死的、凝固的因素,这是马克思对康德观念论进行批判的地方。虽然康德的知识论是建构主义的,但是对于主体结构本身的形成这一问题,康德没有给予回答。正如你所说的,从人的活动的角度出发,马克思通过费希特的思想超越了康德,因为费希特从人的能动性出发,将主体本身看作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 我们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不借助于费希特,马克思能否形成自己的建构性的主体思想,即人在历史活动中的形成?第二,马克思的人的活动的思想与费希特的人的活动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在你看来,与马克思不同,恩格斯是一个笛卡尔主义者,笛卡尔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先河,而恩格斯正是运用了笛卡尔的主客分化二元论,他通过这样一种将主体和客体分割开来的方式来理解认识功能。对于你的这一观点我没有什么疑义和不同意见,不过我在此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马克思和唯心论或者观念论进行区别,或者说如何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唯心论或者观念论进行区别。实际上,你已经对马克思和康德的观念论(或唯心主义)进行了很清晰的区别,这种区别是通过费希特来完成的。但是,你今天并没有谈到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的区别,而这可能是马克思与观念论(或唯心主义)关系的关键。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了他对观念论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他批判观念论忽视了人的活动的客观性,而直观唯物主义又忽视了社会存在中人的活动的因素。因此我们从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个意义来说,马克思对人的活动作用的认识与他从认识论意义上对人的活动的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人的活动性、人的能动性,这一点马克思与康德有所区别,主体性在康德那里只是一个既成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