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论题最初是在哲学范围内进行讨论,后来扩展到宗教、伦理、全球化等诸多领域。近期这一论题被再次提出,学界各种观点激烈碰撞,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一、普世价值的有无问题 普世价值的有无问题是学者们争论最多、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者们的分歧较大,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普世价值,因为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价值观与道德观具有相同的一面,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制约,因而价值观如同道德观一样也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历史发展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以至相互对立。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人性,而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人性”;超历史、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编辑部2008年9月19日举办的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价值的内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观念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永恒的、不变的、抽象的,全人类无差别的共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独立存在。(蒋旭东、孟令梅)有学者指出,普世价值是一个伪命题。在有阶级与宗教的社会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对具体事物的价值认同与评判有很大的差异,自然也就没有适用于一切时代与一切人的普世价值观。(汪亭友)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普世价值、普世道德的发展也才成为可能。(冯虞章)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但有相对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在一定条件下、针对一定“类主体”才存在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是人类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价值从来都是具体的,任何价值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历史上不存在抽象的共同的价值,现在和未来也不可能存在这种价值。有学者指出,从方法论上看,把历史的、具体的某一类个别或特殊,说成是不变的、无差异的全人类的一般或普遍,并把这种所谓的“一般”或“普遍”解读为是由所谓先验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或“天赋人权”决定的,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谬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普遍价值实际上只是一种所谓的“底线价值”、基本价值,即在高度发达的个性化基础上的、有限度的价值统一。(孙伟平)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有普世价值。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人性论的角度解释的。他们认为普世价值就是普遍适用的、含有“根”的意味的价值,即符合人性根本需要的价值。承认普世价值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定群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于一切差别的共同性。(汤一介)从人类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与演变的历史考察,无论是宗教的追求还是人文的理想,其实在最高层面(或最高境界)上是共通的,即都是对于真、善、美的认同与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人类是有共通的普世性价值的。(吴光,2008年)否定和攻击普世价值,试图把“没有普世价值”的谬论当成普世价值,其实质是对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观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目的是维护极少数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话语特权,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反改革思潮。有学者从全球化的角度,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普遍伦理是存在的:首先,普遍伦理的建立具有利益基础。随着经济、技术乃至政治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人类生存困境问题的全球化蔓延,人类会产生某种利益的一致性或共同的利益要求。其次,普遍伦理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人性基础和文化基础:人类具有同一的社会理性,不同民族在文化内涵上有共同认可的“价值基础”(如正义原则、人道原则等)。这些事实均说明了普遍伦理的存在。(高扬先) 上述三种观点中,赞同第一种观点的人数较多,他们认为对普世价值的宣扬是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入,应坚决反对和拒绝。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中国要融入世界,就应当接受某些政治含义不强的普世价值,但必须摒弃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普世价值。而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们在以各种方式证明普世价值的存在后,又进一步追问:普世价值是如何被认识的,或者说普世价值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如李德顺认为,“外推”与“内生”是证明普世价值存在的两种方式:历来关于伦理道德的思考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外推式”(推己及人)的单一方向进行。所谓“内生”是相对于“外推”而言,即客观上人们共同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关系结构、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条件等本身,提出了一定秩序或规则性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维持这一社会系统或活动方式的存在所不可缺少的,并促使有关的人们在意识和行为中普遍地适应这些要求,从而产生了这一系统中的伦理道德。“内生”是任何现实的伦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方式、真实途径。“内生”必然是具体的、有限的。普世价值实际就是具体的历史的无限性和普遍性。(李德顺)基于人类个体之间共同点的普遍价值,是自有人类开始就存在的,并且它的具体内容还将扩大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