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聊天的话题太少了。许多父母除了例行公事般地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成绩外,几乎没有什么可聊的。无怪乎,许多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跟我聊天了,难道我这么招人讨厌吗?” 实际上,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聊天的原因有许多。 比如:父母的话题局限于学习,导致孩子的反感;父母的观念不开放,无法理解孩子的新词语、新思想;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不信任导致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聊天等等。 一般来说,孩子都不会喜欢与下面几种类型的父母聊天: 一、唠叨型 明明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父母总是要唠叨半天:明明是一件小事情,父母总是要强调没完。许多孩子都反感唠叨型的父母,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无效的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诱发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表现出来就是父母越是唠叨,孩子越是不听。 二、揭发型 孩子一旦有些小错误,父母就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统统拿出来批评一番。父母自以为不断地批评可以使孩子加强记忆,促进孩子改正错误,效果却并非如此。 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喜欢在他人面前揭发孩子的错误,希望别人也能批评孩子,证明自己的正确,促进孩子改正错误。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孩子对父母的仇恨增加,进而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三、迁移型 有些父母一旦发现他人的孩子出现某些不良的倾向,犯了某些错误,就不管自己的孩子怎样,先狠狠地批评一番,他们自认为能够预防孩子犯同样的错误。 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极端不信任,从而会学着他人的样子去做,与父母唱反调。 四、比较型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许多父母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觉得他人的孩子优秀,自己的孩子满身都是问题。有些父母甚至认为,自己拿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激励孩子,是希望孩子进步。但是,孩子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父母并不欣赏自己,父母总是嫌自己不好,于是,敌对、逆反心理也由此而产生,孩子变得冷漠、情绪低落,甚至故意与父母唱反调。 当然,在与孩子聊天的时候,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有些父母习惯于生硬地向孩子发问: “今天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呀?” “今天老师说什么了?” 这种问话容易引起孩子做出消极回答。比如,他会回答:“没什么事”“没说什么”这样,聊天就难以继续了。 如果父母能够先观察一下孩子的表情,针对孩子的不同表情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开口说话,这样的聊天往往进行得比较顺利。 当发现孩子回家时比较兴奋,你就可以微笑着问:“今天怎么这么高兴,是不是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令人高兴的事,说来听听?” 当发现孩子回家时比较沮丧,你就可以关切地问:“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我帮忙吗?” 当发现孩子与人打架或者脾气比较大的时候,你不要气急败坏,而要平静地问:“哎呀,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说来听听?” 这种形式的发问因为关注了孩子的情感,往往比较容易引导孩子做出积极回答。 另外,父母在引导孩子聊天的时候,可以故意制造一点神秘感,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 “我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竟然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我去学校找你们老师,他跟我讲了一个你的秘密。” “我们单位今天发生了件好笑的事情。” “你知道吗?原来爸爸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种神秘感较强的语言往往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到聊天当中来。当然,父母要学会变换不同的语言和语气,不要老是用同一种句式。 除此之外,书信也是一种和孩子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古人有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就是说,家信的情感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遗憾的是,在信息时代,电话、网络的发展,使许多人遗忘了书信的魅力。实际上,书信仍然是电话、邮件等现代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实际上,写信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在书信中,您可以精心选择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许多当面无法表达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写信来表达。写信的时候,一个人的心态会比较平和,不会出现面对面交流时的急躁和挑剔的态度,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更容易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树立信心,增强挑战困难的意志,而且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