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他们的父母。至少,孩子爱父母没有像父母爱孩子那样爱得那么深。出现这种情况,人们通常会抱怨孩子不懂事。看完下面这位母亲的诉说,你就会发现,孩子不那么爱父母,父母本身也是有责任的。 这位母亲说:“我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一天放学后,他满脸泪水地回到家,衣服和书包上还沾了很多泥土。看到他那脏兮兮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放下手里的活儿,朝着他大声嚷道:‘今天又是怎么啦?是不是又有人欺负你啦?’‘陶陶把我的铅笔弄断了。我要他赔,他就打我,还把我的作业本扔到水坑里去了。’儿子哭着对我说。‘又是陶陶。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叫你不要跟他在一起玩,你怎么就一点不长记性呢?他打你?我看你是欠打,打死你才好呢,省得我操心。’我当时越说越来气,用力拽拉着儿子,还顺手朝着他的后脑勺给了一巴掌。儿子没有站稳,当时就栽倒在地上。看到血从儿子的鼻孔里流了出来,我当时就有些后悔了。我心疼地跑过去,把儿子抱到了沙发上。正想拿纸巾给他擦擦,没想到,儿子腾地一下从我的怀里挣脱开,凶巴巴地站在我的面前。他一边哭,一边愤怒地大声喊道:‘你是坏妈妈,你不爱我。我讨厌你,我恨死啦’。”讲到这里,这位母亲伤心地哭了。她说:“我怎么会不爱儿子呢?看到他被人欺负,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有什么办法呢?我总不能去打别人家的孩子吧。” 听完这位母亲的诉说,我问她:“孩子被人欺负,你为什么生气呢?”“我不是心疼他吗。”这位母亲回答道。 我又问:“既然心疼孩子,为什么还要打孩子呢?”这位母亲没有回答。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也像这位母亲一样,因为爱孩子而打骂孩子。从成人角度,也许不难理解母亲打骂行为中所包含的爱。但对于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他是无法接受母亲这种方式的爱的。本来,在孩子心里,妈妈是自己最亲的人,妈妈应该保护自己。可是这位母亲的举动,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在自己被人欺负、倍感委屈时,妈妈不但不同情,还“变本加厉”地“欺负”自己;在自己感到无助、需要帮助时,妈妈不但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还以“凶神恶煞”的态度把自己推开,再一次地伤害了自己。从妈妈的言行中,孩子接受到的是,妈妈厌恶自己、希望别人把自己“打死”的信息。这也难怪,孩子不懂妈妈的“苦心”,不接受妈妈这种“爱”的行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只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断妈妈不再爱自己,然后本能地选择疏远、对抗,并以仇恨的方式“报答”妈妈的“爱”。父母、孩子,都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与对方进行错位的交流,这正是爱不能唤起被爱的原因。 许多父母,心里非常喜爱孩子,嘴里说出的却是对孩子的诸多不满;心里希望孩子学习好,当着孩子的面却总是说他“笨”,说他不是学习的料;心里担心孩子受欺负,自己对孩子的欺负却更多……明明是爱孩子,为什么却要用相反的方式表达出来呢?我们对一个人爱或不爱,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而要看对。方的体验。如果孩子不能从你的行为中体验到爱,那么,你的那种爱就不叫爱。至少,你那所谓的爱是无效的。同样,如果孩子不懂得你说话的意图,你的说教也就没有用。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要以孩子期望的方式表达,就要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具体来说: 1.当孩子有委屈时,你首先要向他表示关心。然后再问为什么,并告诉他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上例,母亲听到孩子被人欺负的消息后,应关切地问他受伤了没有。然后帮助孩子洗洗脸,拍打干净他衣服上的泥土。之后告诉他,以后与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应注意些什么,被别人欺负时应该怎么办等。 2.发现孩子不高兴时,你要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听他诉说,体会他的感受。然后安慰他,帮助他恢复心情上的平静。 3.孩子遇到挫折时,你要与他一起分析问题,鼓励他,帮他恢复自信。也许你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但你一定要做他的朋友,给他精神上的支持。 4.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你要与他一起高兴,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就感。 5.如果孩子向你讲起学校里的事情,你要关注,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孩子分享成长的快乐,消除他内心的孤独。 总之,父母要学会在孩子的心理水平上与孩子交往,用孩子接受的方式爱孩子。这样,他们才能从你的行为中体验到你的爱。一旦孩子从你的言行中体会到父母的爱,他就会学着用你爱他的方式去爱父母、爱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