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不要控制我!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家教与成才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个小男孩画了一只很哀伤的牛

      我是在儿童绘画班认识睿睿的,这是个8岁的小男孩。他画了一只牛,很哀伤很可怜的样子。我问他:“牛好像不高兴啊?”

      “是的,它很生气,也很难过,因为主人要杀它。”

      “为什么要杀它呢?”

      “我也不知道。主人就是主人,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牛没有一点办法。”睿睿的表情有些木然。

      这个孩子想像力很丰富,表达也非常清楚,但我听后心里却沉甸甸的。言为心声,画同样也是儿童内心的反映。那么在睿睿的内心里,那个拿着刀、控制整个局面的主人是谁?那个既生气又难过的牛又是谁?

      不久,我见到了睿睿的妈妈——一个走路、说话都风风火火,外表显得急躁不堪的女人。她迫不及待地向我数落起睿睿的不是来——

      睿睿这孩子太不听话、太不懂事了,他总是让我操心,这让我显得比很多同龄人要憔悴。回家就做作业、饭前洗手、饭后擦嘴、睡前喝牛奶,他自己的这些份内事,都要我一一提醒并监督执行。他的自觉性很差,稍微一放松,他就会捣乱。比如,做作业时,他总是趁我不注意时玩小刀、玩橡皮或者掰指甲,我的双眼必须时刻盯着他,不断催促他:“快点!快点做!”

      睿睿他爸是个“甩手掌柜”,什么事都不管,而且也做不好,家里所有的事都指望我了。我在家里嘴巴一刻也不能闲,手脚一刻也不能停,每天晚上躺到床上时,累得都快虚脱了。

      睿睿已经8岁了,可什么事都不会做,什么事都依赖我。有天早上,我感冒了没起床,睿睿临出门问我:“妈妈,今天穿哪双鞋子?”我头疼得厉害,不耐烦地说:“你随便穿吧。”他在门口磨蹭了半天,最后还是向我求助:“妈妈,还是你决定吧,穿哪双呢?”我气得不行。

      可没想到,他在学校里却是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学生。老师告诉我,他经常给人取绰号,什么招风耳、小矮人、大象腿、长颈鹿,经常挑剔别人的缺点,比如谁谁很笨什么都不懂啦。上个星期,睿睿竟然和一个同学打了一架,被学校记了“大过”。

      一对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我又问了睿睿几个问题:“妈妈说你自觉性差,什么事都要她‘盯着’,为什么?”

      睿睿大声说:“不管我做什么,她都要管我,她从来不相信我!”

      “可是,她如果不管你,你就不会去做啊?”

      “我当然会做!她越是管我,我就越是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

      “你连穿哪双鞋子都问她,是吗?”

      “如果我自己选择了哪双鞋,她肯定又会说这不好那不好的,不如让她决定吧。”

      “你在学校为什么老说同学的坏话呢?”

      “我不说他们的坏话,他们就会说我的坏话。”

      “你们完全有可能友好相处啊。”

      “那肯定不行,要么是我胜了,他们败了,要么是他们败了,我胜了,反正得有个胜负。”

      从妈妈的讲述和睿睿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妈妈对孩子有一种控制欲,而且这种控制欲已经影响了睿睿的思想、性格和行为。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对母子的互动:妈妈具有控制欲,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填充内心的空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假设睿睿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多多的孩子,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种假设下,她的控制欲得到满足,忙碌且快乐着。

      妈妈的行为带给睿睿的是什么呢?一方面,睿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渴望被尊重、被承认、被信任,他对妈妈的“什么都要管”很反感,并“故意惹她生气”。另一方面,睿睿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自控力、自主性和自理能力都还欠缺,会本能地习惯并享受于这种被监督、被照顾、被安慰、不需要自己操心和负责的生活。

      我们再看睿睿的画。显然,那只哭丧着脸的牛是他自己的替身,他认为自己很强壮(他在学校的攻击行为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壮),但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因为门被锁着了,而且,“妈妈”手里拿着刀;“妈妈”的个子虽然小,但是她的威力却很大。这幅画充分显示了睿睿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现实的无奈。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每位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可这种爱有时在孩子眼中却变成了“刀”,妈妈也成了恐怖的代名词。那么,妈妈的控制欲从何而来呢?原来这位妈妈也有其比较特殊的成长经历——

      我父母都是老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是在家里,我却感觉不到他们的爱。他们对我和弟弟完全是两种态度,总是夸弟弟聪明、可爱,而对我却有很多不满意,他们批评我写字不好看,说话不流畅,走路姿势不好看,性格不够开朗等等。我从小特别自卑,总认为自己是最笨、最丑的女孩,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简直一无是处。

      显然,妈妈也是当年亲子关系的受害者。父母都是努力将最好的爱给孩子,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爱也许并不能如期抵达孩子的内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的认清这些“爱”的实质,争取给予孩子真正的、他们所需要的爱。

      妈妈要给睿睿更多的成长空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你希望他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那你要给他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一面指责他又一面阻拦他。你希望他有自觉性,有主见,那么,你就要给他施加责任,施加压力,并充分地尊重他、信任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