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孩子能够在性方面健康地成长,性教育实不可少。 帮助孩子对性有正确的知识和态度,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目前在学校的性教育开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的状况下,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则显得更为重要。 事实上许多孩子在家里没有被给予性教育,这并不能遏抑孩子对性的好奇。孩子们从父母这里得不到正确的性知识,便会向传媒、色情网站以及同龄人求证,而通过这种“非正规渠道”得到的性知识,往往是一些错误的知识及观念,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并把谬误概念传给下一代,贻害深远。 一、性,是可怕的? 父母亲不给孩子提供性教育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许多人在谈论性时是困窘的。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性一直是我们生活话题的禁忌,我们在长期的文化熏染中,慢慢对性产生了排斥的心理潜意识。 二是许多关于性的事情是许多成年人也不知道的。他们自己就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性教育,即便是有心,也感到无力。 二、性,包括哪些内容? 性是人性及生活的一部分,性的需要随着个人的发展和人生经验有所改变。因此,性教育的目的也应该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而制定。为青少年提供性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应该围绕以下几点来进行。 1.知识类,包括:生长与发育、人类繁殖、解剖学、生理学、手淫、家庭生活、怀孕、生育、初为人父母、性知识、避孕、流产、性骚扰、艾滋病及其它性病传播疾病。协助孩子认识和适应在成长期中的性生理、心理转变以及社会角色,为他们在成人角色上理解性做好准备。 2.态度类:给孩子们提供发问、探索,进而确定他们性态度的机会,以便于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提高对两性之间关系的洞察力,建立健康、开明而负责任的性态度,明白他们对于别人的义务和责任。协助孩子了解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性现象、对性问题的观点及看法,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技能:培养青少年尊重和爱护别人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包括与人交流、做出决定、坚定自信、拒绝别人的技巧以及创造令人满意的关系的能力。提高他们关心他人、支持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合作并建立相互间令人愉快的亲密性关系的能力。 4.责任类:帮助孩子增强对于性关系的责任感,包括宣传禁欲,过早性行为应承受的压力,性病感染的压力等。 在性教育的范畴内,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与人相处的态度,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做出何种决定。可以说,它是个人行为的原动力。 在对孩子进行性观念的教育时,并不是告诉他们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不对的。这种教育方法忽略了个人的独特性,并不能充分地发展个人作出判断的潜质和能力。而应该尽力给他们提供全面的知识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使他们能在掌握充分的资料及做出深切的反省后,建立自己的看法,并为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负责任。 三、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深远,更能引导孩子对性抱有正确的观念和认识。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应具备正确的性态度。 家长个人的性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性的表达,以及对子女的施教方法。 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性好奇。孩子对性或性器官的好奇是自然的现象,如果不做适时地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而是对其指责、训斥或是遮遮掩掩,反而会使子女认为性是污秽而不可谈论的,令孩子对性产生疑惑,误导孩子以为性是羞耻的,增加孩子的罪感或反叛性。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应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平静、坦诚、自然的态度至关重要。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提出这方面问题的时候,父母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性方面的教育就算正式开始了。一个两三岁的男孩指着生殖器天真地问父母:“这是什么?”的时候,父母的正确态度应是自然地告诉他:“这是你的小鸡鸡。” 父母的态度应该像告诉孩子哪是耳朵、哪是眼睛那么自然。故弄玄虚、大惊小怪的口吻和表情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难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感。当孩子问这类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想知道生殖器的性功能,只不过是想知道正确名称而已。 由于孩子毕竟还不成熟,回答可以简单一点。关键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免导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心。 四、父母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在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时,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要接纳孩子的性需要、性好奇及性疑惑。 父母均可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父母一同进行性教育是最佳的选择。 要明白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参考一些有关的书籍,参加性教育课程及讲座等,了解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和困惑。 同时,要想有效地向孩子施行性教育,父母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回答问题的技巧,使孩子知道父母乐意倾听及解答他们的疑难,日后再遇到其他问题时,也会主动向父母请教。 1.细心聆听:许多父母在听到孩子的问题时,多是急不可待地向孩子解释,大发议论。其实儿童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有时成人未必能完全明白他们的问题。 因此在回答孩子的疑问之前,应该先细心聆听他们的问题,明确孩子想要了解的问题:“你是不是指……?”或者“你的意思是不是……?”尽量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父母要清楚地知道孩子想知道什么,才可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答他们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