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孩子的求知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祝你幸福:知心版

内容提要:

孩子没有求知欲,是我们的“食谱”出了问题。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位心理学家来到某街道,发现那里的居民非常苦恼,因为每当孩子们闲暇的时候,就去那里踢易拉罐,乒乒乓乓的声响令人难以忍受。于是有居民经常来赶孩子,可等他们一走,孩子们又会来踢……心理学家了解了情况后,对居民们说:给我一点时间,我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从第二天起,心理学家不仅不赶走踢易拉罐的孩子,还对他们说,欢迎你们来踢易拉罐,我向每人每天支付0.5美元请你们踢,好吗?孩子们当然很高兴,每天一放学就来踢易拉罐,心理学家也按照约定每天支付他们“工资”……持续半个月以后,心理学家对孩子们说,我的钱不多了,每天只能支付每人0.2美元,但还是欢迎大家坚持来踢。孩子们有些不满和犹豫,虽然还是每天都来,不过没有原来踢得那么起劲了。又过了半个月,心理学家说,我已近破产,因此,往后不会再拿钱给大家,但还是希望大家坚持踢易拉罐,孩子们不高兴了:没有钱,谁还会给你踢呢?从此以后,整个街道安静了下来。

      这一经典事例,在社会心理学上常常被引用,用以说明“过分的充分理由”会破坏人的内在标准,孩子一开始是为自己玩,为真正的兴趣所驱使,而心理学家提供的外在奖励,把孩子内在的兴趣标准引向了外部,物质奖励成为孩子们行为的“过分的充分理由”。当这种理由逐渐消失,与这种理由建立了密切联系的行为(玩耍)就会削弱乃至消失。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想想孩子第一次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的兴奋吧!其实,他们每个人对学校,对学习都有着天然的兴趣。可是过不了多久,许多孩子就开始厌学了,原因何在?

      作为成人,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把孩子的天然兴趣扼杀了?就像那个心理学家所做的那样。

      下面我把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行分级,您可以在对照中作一个基本判断:您孩子的兴趣处在哪一个级别,而您又是如何逐渐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向那里的。

      1.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求知欲,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的就是这种兴趣。当孩子对学习本身痴迷的时候,我们就不必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了。事实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师们,往往对求知、对创造充满了天然的兴趣。这种精神追求,能够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所以他们成就斐然也就自然而然。

      2.超越别人的兴趣。很多孩子可能对学习本身没有浓厚的兴趣,但对得到老师表扬,学习成绩超过别人充满了渴望。竞争是人的天性之一,而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灌输强化了这种竞争意识。但是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大部分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感觉自己是失败者。

      3.追求物质奖励的兴趣。许多家长会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孩子想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把平时作业的质量、速度、数量等指标与孩子想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有时候这种办法的确很有效,但是,孩子真正的学习兴趣已经被物质奖励替换了,这时,我们的孩子就变成了那些踢易拉罐的孩子。

      4.逃避惩罚的“兴趣”。这已经不是什么兴趣,而是一种压力。好多孩子的学习常常处于一种不安之中:因为作业不好,成绩不佳,会招来家长和教师的惩罚。心灵和肉体的折磨,会让孩子处于一种不良的心绪里,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学习“兴趣”是最短命的。所以,动辄惩罚学生的家长或老师,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结论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做法,让孩子回归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幸福感悟

      求知欲是人的天性,但过于功利的应试标准和奖惩机制,打造了令人厌恶的填鸭式教育,让几乎所有的孩子丧失了求知欲。

      打个直观的比方就是:孩子们是喜欢进食的,可惜我们做的饭菜实在难以下咽,于是他们患了集体厌食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