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一则案例:心理咨询室里,一个高二女生对心理医生说“我喜欢上我的历史老师了,尽管他比我大十几岁。他是单身,上课时风趣幽默,听他上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人长得也帅气,我经常向他请教问题。那段时间我好开心,心情特爽。可是当我向他表白时,他却委婉地拒绝了我,让我好伤心!” “然后你又做了些什么?”心理医生问。 “我知道我们不合适,不会再找他了……” 心理医生经过了解得知,这个学生是个聪明、好学、上进的女孩,她的爸爸早就去世了,对父亲的思念压抑太久,于是由“恋父”转为“恋师”,所以对这位历史老师产生了好感。 希腊神话中有个叫埃勒克特拉的女人,其母为了争夺权力串通情夫杀死了她的父亲阿加卡农,埃勒克特拉为了给父亲报仇而怂恿其兄杀死了亲生母亲。后来弗洛伊德借这个神话故事提出了“埃勒克特拉情结”,心理学上也称“恋父情结”。 许多女孩都曾有过“埃勒克特拉情结”这种心理疾病,她们梦想有一个像父亲一般的爱人。他是温存的、柔情的、儒雅的,可以将自己暖暖包容着;他也一定有着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阅读他、迷恋他,甚至膜拜他。这个高二女生坦陈,历史老师有许多地方就像她的父亲,她所憧憬的白马王子就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研究发现,3岁左右,孩子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开,把一部分情感投向父亲,所不同的是,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妒恨”父亲,女孩除了爱母亲之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还会和母亲“争夺”父亲的情感,因此,对母亲的爱又会加入“恨”的成分。与恋父情结相对应的恋母情结又叫“俄狄浦斯情结”,也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如父母、老师产生依恋,这种依恋表现在喜欢与最亲近的人在一起,并会因此感到安全、舒适和愉悦。在遇到不熟悉的人或进入不熟悉的环境,感到紧张、不安和害怕时,就要向父母或老师寻求保护,这些现象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尤其是父亲在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榜样,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孩子恋父或者恋母的情结,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有效地避免“埃勒克特拉情结”的出现呢? 一、加强伦理道德的教育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意识萌发,容易将家中异性的父母作为释放性压力的对象,形成恋父或恋母情结。青春期的孩子还可能出现恋师情结,即对异性老师产生爱慕之情,但那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情感初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阅历的丰富,这种情绪会渐渐淡化。这个时期,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帮助孩子健康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二、强化“行为配合”,保持适当的距离 父母不应以异性子女对自己情有独钟为荣,而应启发子女对父母要尊重和关爱。进入青春期以后,如果儿子对母亲或者女儿对父亲有过分亲昵甚至涉及明显“性”内容的举动时,父母应善意制止。正如俗话所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作为父母,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异性子女。特别是单亲家庭中,如果父亲带着女儿,或母亲带着儿子,更容易使孩子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因此,单亲家庭的家长平时要让孩子多与同性的朋友接触,并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三、放下孩子气的“迷恋”,安全度过“心理断乳”期 有“埃勒克特拉情结”并非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它只能说明有些人在心理上依恋父亲的时间比一般人更长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罢了。实际上,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婚姻而不是父女,相对于父母而言,子女是配角,而不是主角,所以必须让女儿“心理断乳”,不能一直像个小女孩那样把父亲当作十全十美的神话。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赧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有人会将这段经历越来越完美化、绝对化,以此来逃避真爱的繁琐。其实,只要放下孩子气的迷恋,一定会得到真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