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生活与健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小强今年9岁。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工作辛苦,但生活小康,有房有车。小强5~7岁间曾被送到全托的幼儿园,每周回家一次。现在他上小学二年级,老师发现他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存在问题,易激惹,好打人。小强自己的说法是:见到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男同学欺负女同学,就会产生强烈的伸张正义的冲动。同学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很难与小强玩在一起,只是说他哪件事没做好、太笨,他就会打人。

      小强的父母在老师的督促下找到儿童心理咨询师。访谈中,小强父母不无得意地说:我们教育孩子与其他家长不同。其他家长都是教孩子不要在外面吃亏,我们则教他在外面吃点亏不要紧。显然,小强父母的认知存在问题:儿童之间限度内的游戏,是不能用吃亏与否来衡量和应对的。父母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敌意的氛围,孩子就会用这样的态度来与其他孩子互动,这样的孩子如何能学会交朋友呢?

      小强的世界

      咨询师让小强做了一个沙盘游戏,利用沙盘中的各种道具摆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小强解释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是我的房子,这是多拉A梦的房子,我们是邻居。多拉A梦家里有两只碗,他要请我吃饭……”小强的父母住在哪里呢?咨询师很困惑。小强指着沙盘另一侧的城堡说:“这是爸爸妈妈的房子,妈妈住在房间里,爸爸住在塔楼里,这样他们就不会打架了。”

      沙盘反映出小强的孤独,对朋友的渴望,与现实世界互动的受挫感和对父母的疏远、不认同。

      儿童成长的理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父母的爱是儿童应对外部世界挫折的内心力量源泉。在孩子眼中,如果他的父母之间互动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又怎么能够成为孩子应对社会挫折的支撑力量呢?孩子5~7岁间还没有足够的内心能量独自面对生活,父母如果这时将之全托,不安全感会成为他对外部世界的主要感知。因不安全感而产生的过度防御反应,表现为攻击他人、易把他人中性的意思理解为敌意等,这些都是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的保护后,对自我安全需要的一种过度补偿行为。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细致而微妙的。在婴儿期,父母构筑了他的整个世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以外的世界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是试探性的,他们还需要不时逃回父母身边寻找支持。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随时想要挣脱父母的怀抱,到处跑着去看,却还要时时回头瞄瞄父母是否还在身后关注着自己。如果他们看到的是父母来自身后关注的目光,他们就会放心地继续向前走。如果父母把视线转向一边,或者干脆消失在孩子的视线之外,孩子的内心就坍塌,他们不仅对探索外部世界丧失了兴趣,还会回头来找父母,会放声大哭、会害怕甚至感到绝望。

      儿童学习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样。他们的社会化主要是在与小伙伴的游戏中实现的。他们可能整天和小伙伴一起,不愿回家。他们在外面玩得兴致勃勃。但是他们知道家中一定有父母等待着他们,保护着他们。如果父母过早把孩子一个人投入外部世界。孩子的不安全感就会超过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这时孩子会停止正常的社会化,变得内向,不善于与伙伴交往,喜欢独处。久而久之,他们缺乏独立处理伙伴间复杂互动的技巧,容易感到受到侵犯和攻击,产生紧张、愤怒、恐惧、压力等负面情绪。当这些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遇到一定的情境,他们就会难以自我控制,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小强爱打人的原因找到了。接下来的工作是漫长而艰巨的,咨询师要和小强的父母一起,帮他重建安全感,重新启动他中断的社会化进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