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为什么成了“学困生”? 侄女在入学前,已经认识一千多汉字,可以独立阅读故事书了,还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可是,进了学校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她竟然不会写字,甚至连话也说得结结巴巴的了。老师经常把电话打到家里,说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行。侄女怕进学校,怕见老师。先前在她身上显现出来的灵性全然不见了。 经过与侄女的沟通,我们才了解到,侄女第一次做作业时,因为粗心,一个拼音字母写得不够规范,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还被当众点了名。侄女再写作业时,就格外紧张。而越是紧张,越想写好,却越容易出错。而她的老师呢,又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只顾批评她。半个月下来,老师甚至干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她是“差生”了。就这样,侄女不光成了班里的“学困生”,连话也说不利落了。 作为教师,我意识到侄女的耐挫心理弱了一些,但同时,侄女的老师在教育中也出了问题,是她的“教育失当”,让侄女滑进了“学困生”的行列。 可是,如果只顾埋怨老师,也不行。“老师对你严格要求,是爱你的表现。只是,她还没发现你的才能呢,”在帮助侄女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我开导她道,“你可以让老师发现你的本领啊。”“我该怎样做,才能让教师发现我能行呢?”“你可以读一页书给她听啊!”“老师那么可怕,”侄女苦笑着说道,“我可不敢读。”“是你不会读吗?”“我会呢!”“那你还怕什么?”“我怕读错了之后,老师再批评我。”“你读的那一页书,好多同学说不定连一行也不能读呢!读错了几个字,老师还能批评你?”“……”“没事的,说不定你读了书之后,老师还会在班里好好表扬你一番呢。”“那我回去试试看。”侄女话虽这样说,但还是底气不足的样子。 在这之后,我又设法和那位老师取得了联系。作为同行,我先主动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取得了她的信任。我又向她介绍了侄女的种种优秀表现,并请她给孩子一个读书以表现自我、培养自信的机会。那位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理想的形式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侄女那天放学回来,满脸都是笑容,她告诉我,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同学们都夸她认字多呢。就这样,侄女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不再害怕见到老师了。 家长应从幕后走到前台利用多种形式主动和教师沟通 笔者身为教师,对教师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一旦能力遭人怀疑,或行为受人指责,我们那脆弱的自尊就会要求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甚至在明知教育行为欠妥时仍然拒不认错。情况严重的还可能演变成双方行为上的对抗,令局面难以收拾。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尽可能地不在公众场合批评教师,不让教师感觉当众下不了台。因此,除了要教给孩子主动和老师交流的方法外,家长也应该从幕后走到前台,利用多种形式主动和教师沟通,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以便能够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失当之处,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师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是在所难免的。发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失当”后,如果只是一味地埋怨教师,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家长和教师情感上的抵触以及情绪上的对立,也就无法搭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校连通之桥。 沟通的态度要诚恳、积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可能不会总是尽如人意,但他们的出发点毫无疑问是好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家长要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充分理解并尊重教师的劳动。沟通时要态度诚恳,坦诚相待,相互协作,积极配合,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即使双方存有分歧,也要保持必要的克制和足够的冷静,努力做到不感情用事,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给家校合作蒙上阴影。 交流的语言要委婉、得体。良言一句,可以消除误解,甚至化干戈为玉帛,而恶语一出,却会叫人无法忍受,甚至动起干戈。因此,家长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时,要使用恰当得体、委婉和顺的语言,切忌毫不掩饰的质问,更要杜绝兴师问罪似的讨伐。交流可以从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入手,通过客观的叙述,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孩子,让教师悟出家长的未言之意;可以咨询孩子的在校表现,交流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适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可借鉴的教育方案供教师选择,让教师洞悉家长的良苦用心;可以给教师写信,介绍孩子的苦恼与委屈,并理性地分析其原因,请教师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