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大众心理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座的家长60%以上是母亲,父亲来参加的不超过20%,还有就是家中的老人来参加。目前,越来越多的父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缺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其原因可能是因激烈的社会竞争而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是由于离婚而把孩子留给了女方,也可能是常年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这种“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格局使得儿童从小缺乏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已成为现代儿童教育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是很根深蒂固的。所谓“男主外”,就是指父亲在外面打拼事业以满足家庭的物质需求。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被局限成保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济条件;而“女主内”的思想则使得母亲占据了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诚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往往更细致、更有耐心,但是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教、母教缺一不可,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父教的作用绝非母亲身兼两职就能取代的。作为父亲,应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不是找各种借口推卸和逃避。“养不教,父之过”,古训有之;德国哲学家E·弗洛姆也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范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男子气概,有“女性化”倾向,难道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吗?在现代教育中,男孩往往被女性包围着,从母亲、外婆或奶奶、到女老师,家庭中又存在着父亲教育的缺位,男孩自幼在缺乏男性的环境中成长,造成性别认同的混乱,人格构建中缺乏男性化元素也就不足为奇子。家庭是儿童学习角色观念、模仿角色行为的首要场所。由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和气质的不同,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任何人可以替代的。父亲往往象征着一种力量,具有威严、勇敢、进取、独立、拼搏等个性特征。只有父亲加入到家庭教育中,与子女加强沟通和互动,男孩才能从父亲那里学习、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渐培养男子汉气概,而女孩子也会受到父亲独立、进取、冒险等个性的影响。父亲的参与,将有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顺利形成,并使孩子的个性更全面地发展。有研究资料表明: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气概。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应放权,母亲不应夺权,事实上,父亲和母亲在教育方式的认知上往往是不同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无微不至的,关注到孩子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父亲则不同,其教育方式常更为宏观,只是给孩子一些原则、一些目标,父亲这种看似“粗枝大叶”的方式,其实却给了孩子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选择空间。平时在家也是我管儿子比较多。一次我要去外地一个月,临走时对先生反复叮嘱了许多要注意的方面,心里有千千万万的不放心。我走后,先生采取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儿子早上喜欢赖床,平时总要我再三催促才慢腾腾地爬起来。先生则是帮儿子调好闹钟,告诉他如果时间到了他不起床而造成迟到被老师批评的话责任自负。而在学习上则是一改我为儿子仔细检查作业的习惯,只粗粗看一下是否完成即可。一月过去当我回家时本担心他们的生活会一团糟,没想到,在先生这种看似不管的教育方式下,儿子的自觉性提高不少,早晨能自己起床了,作业质量也提高了,粗心大意的毛病也改了不少,这次单元测验的成绩也提高了。我在惊讶之余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过于细致了,反而导致了儿子的依赖性过重。相比较而言,父亲“粗”,母亲“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还能起到平衡作用,使家庭更和睦。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女性在社会上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回家后还要承担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许多女性觉得不堪重负。一旦遇到问题往往不能平心静气,长期积累的负性情绪爆发出来,甚至导致激烈的家庭战争。而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必然能缓解一部分母亲的压力,减轻母亲的负担,无疑还将加强夫妻间的交流,增进夫妻情感,平衡家庭关系,促进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平时我和儿子之间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和争执,先生总会及时为我们调解。有一段时间我刚接了一个新项目,工作压力很大,同时又要忙于考试,情绪上有些焦虑。这天儿子回家对我说这次期中考试数学考砸了,就像点燃了导火线,我顿时火冒三丈,把儿子狠狠数落了一顿,儿子被我骂晕了,也没说什么,哭着回了自己的房间,我一个人继续坐在沙发上生闷气。这时候先生回来了,看到我们的样子似乎猜到了什么,先是安慰了我,又让我说说具体情况。在叙述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慢慢平息下来,逐步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随后他又去和儿子沟通了一次。这次的争执由于有父亲在中间的调解和平衡,我们彼此都反思了自己,谅解对方并言归于好,我们的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