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反映在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是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拔苗助长…… 其实,有很多事情,也许不能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立杆见影地脸上有光,可以在亲戚邻居间炫耀一把。但是从孩子的漫长人生历程来讲,确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清代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 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水边,但你无法让它喝水;你可以逼迫孩子每天、每月坐到书桌前,但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果他对所读的东西不感兴趣的话。 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会愿意去阅读,并且容易在内心里打开情感闸门,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孩子在阅读中有这份快乐作为收获,就愿意去反复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明智而聪明的父母,常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找到诱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比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更加有效。一旦把理性的目标结合进来,读书就成为孩子主动选择的习惯。 如何让孩子读“对”的书? 孩子喜欢读的书往往与父母希望他们读的书不是一种书。一般父母会认为孩子还小,只知道跟着感觉走,不懂得分辨选择,想改变孩子的读书类型,可是又无能为力。这个问题让很多父母很是头疼。 鲁迅先生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山海经》一类的有趣读物。那些“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以及“美女蛇”和“怪哉”之类的传说。在当时的先生们看来,这些荒诞之书对身心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适宜的。然而,正是那些非圣贤之书,激发了鲁迅先生的求知欲。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不同的年代,人们读不同的书 70后阅读书籍:《小灵通漫游未来》、《山乡巨变》、《铁人王进喜》、《三打白骨精》、《小学生作文选》、《少年文艺》、《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小人书版。 80后阅读书籍:《故事大王》、《少年文艺》、《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好儿童》、《少年报》、各种教参、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和鸟山明的《七龙珠》、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 90后阅读书籍:《那小子真帅》、《狼的呼唤》、《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棋魂》、《火影忍者》,还有无数的日韩漫画。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成人图书儿童化,儿童图书成人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儿童在小时候应该读一些能够培养能力发展,启迪智慧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的书。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呢? 1.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看完后,相互交流一下读书心得。 2.把读书纳入全家的休闲计划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的读书计划。 3.把家庭藏书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鼓励孩子一读再读。 4.在孩子的房间里设专用书柜,随时放上孩子正在阅读的书和家长希望孩子阅读的书。 5.让孩子有机会活用书籍和课本上的知识,鼓励孩子在不同场合发表意见。 6.鼓励孩子在阅读后写一些心得,不要勉强,但必须养成习惯,心得可以采用摘录、抄录、点评和欣赏多种形式。 7.家长定期关注孩子的阅读心得和课内习作,在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共同探讨习作中的问题,在表示欣赏的同时,诚恳地有目的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8.在不同时期,安排孩子阅读一些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如何提高阅读质量的专用指导书,这对孩子进行阅读中的自我调控很有帮助。 9.带孩子逛书店。对于孩子来讲,书店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地方。 10.给孩子选择书的权利,在孩子还没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应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趣,而不是用诸如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什么书读了要没收,这样的“禁令”来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 功利化是阅读兴趣的最大杀手 有人对儿童图书市场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同样价格的两本书,一本字多,一本画多,90%的中国家长会买字多的那本。家长们往往还会炫耀自己的孩子3岁就认识两千字、4岁就认识三千字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 识字只是会读字,读字不等于有阅读能力。“一个孩子3岁时已经认了很多字,长大后却很难完整地读完一本书。” 有专家称:类似情况在我国相当普遍,大多数孩子从小没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