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的教育要有利于孩子明天的发展 要让今天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明天的发展。那种只顾当前分数、只是识字计数的教育,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的急功近利的需要,就像快餐,只能填饱肚皮,却对身体无益。 要对孩子的明天负责,首先要抓基础性的素质培养。诸如重视道德启蒙,做到以德为先;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加强对孩子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学着做,学校的事情主动做。 其次要为孩子明日顺利进入社会而进行教育。明日社会需要的,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建设者,那么就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丰富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第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培养孩子对劳动的需要、求知的兴趣和崇高的人生观,培养孩子喜欢探索、文明礼貌、善于合作、动作协调、精力充沛、应变积极、独立勇敢以及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在遭遇外来挫折和困难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面临无所不在的良莠混合信息,具有择良汰莠的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社会,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持之以恒,以不变应万变。良好的个性有利孩子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 二、要坚持孩子身心整体协调发展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首先要促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那种“网其一眼”的做法应该摒弃。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成长锁定在“分数”上,以孩子进入重点大学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果把孩子的素质比作一张网,那么应试能力,也就是“分数”,只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眼。可想而知,一只眼的网是无法网往鱼的!孩子单一的应试能力是无法面对复杂社会的。重点大学时而出现的学生自杀事件,与“网其分数一眼”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一个“点”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判断标准如下: 第一个标准,是要放在孩子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早期识字”好不好?如果孩子是在愉快的情绪下进行“识字”,那么这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孩子的积极情绪会强化孩子的求知欲;如果“识字”是被逼的、枯燥的,那么这种消极情绪的积累,极易转变为厌学情绪。 第二个标准,就是对孩子身体的影响如何。对于孩子来说,书本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但是必须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并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 第三个标准,就是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怎样。孩子准确无误地背诵课文是需要的,但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诵,把孩子的游戏、思考、想像、观察、自理的时间全都占用,那么对孩子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都有碍。 典型的就是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生魏永康退学事件,魏永康有着复印机一样强的记忆力,书面考试常得高分,可是他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很弱,结果导致退学。 学习需要时间,有的家长把孩子所有的事情全包下来,为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学习,结果剥夺了孩子有益的体验。孩子对外界事情的亲身经历,是孩子学习的感觉经验,这对孩子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三、允许孩子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逐渐长大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外界(家长、老师、社会)的要求下,引起儿童内心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刚开始,对于外界的要求,孩子都会在内心产生需要,只是由于能力不一样,而导致不同结果,最初常常以犯错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错误的态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孩子犯错误了,家长和老师宽容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从犯错误的经历中悟出做好事情的道道,增长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尝到成功的体验,并进而促使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产生积极反应。由此循环往复,孩子能力越来越强。 而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就频加责备,慢慢的,孩子对外界的要求便从内心失去了需求。 只有外界要求,没有孩子内心需要的教育,是很难有结果的。孩子作业错了,有的老师用惩罚的手段来对待孩子,罚孩子把写错的作业重写100遍;有的家长则责骂孩子……这些做法会使孩子认为,大人们提出的学习要求太可怕了,内心深处对成人提出的学习要求再也不会有积极的响应了,惧学的差生由此而生。 犯错误是与人相伴终生的一种行为。只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人,就会遇到新情况,碰到新问题,就会犯错误。遇到挫折,一些天之骄子的自残行为,就是因为其以前的成长过程中,在家长和老师的严密保护和严苛要求下,不曾犯错留下的后遗症。 其实,犯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犯一次错有着教十遍甚至百遍的效果。犯错误容易触及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失败乃成功之母”。 孩子正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有些小时调皮的孩子,敢想敢干,大错天天有,小错时时犯,长大后进入社会,反而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为了把我国建成优良的人力资源大国,请让我们用可持续发展观来善待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