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我有一个女儿叫甜甜,今年14岁,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鸡蛋给爸爸妈妈,小个的留给自己吃,她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是乖乖女。 甜甜5岁时,我不惜时间和金钱,每周末都带她去少年宫学舞蹈,弹钢琴,她很争气,拿了不少证书,我也感到很欣慰,她成了我的骄傲。 后来,因工作繁忙,我就把甜甜送到寄宿学校。一年级的时候,她总说有人欺负她,要求每个星期三回家,这样我就一个星期至少接她回家两次。但到了五年级,她仍和同学搞不好关系,所以,基本就不住校了。 六年级,她开始和我顶嘴,而且很多话似乎是从和同学的吵架过程中学会的。上初中,她又开始说瞎话,学习成绩也落到中等水平。 我和她爸爸对她几乎什么都不能说,什么也都不能过问,否则就会和我们大吵大闹。她还悄悄地和爸爸说:“妈妈如果再管我,我就离家出走……”没办法,我只好妥协。 女儿的种种毛病实在令我头疼,对女儿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望贵刊予以指点。 读者:王女士 类似于这位读者来信中反映的问题,其实许多家长都有同感。为此,针对这位母亲提出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李玫谨教授,请她帮助我们分析一下家长如何应对和解决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问:孩子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与幼年时的教育有多大关系? 答: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病,他们只能诉说生病的痛苦。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也有环境问题,但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参与抢劫等多在12岁至18岁之间。许多父母常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开始疑惑,开始寻找原因:“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变成了这样?”其实,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行为和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答案。 凡是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与孩子的关系形同陌路的父母,如甜甜的母亲应首先反省,是否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忽略了正在成长中的女儿。当甜甜这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具有独立和逆反意识时,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更加难以管教和控制。而人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这时你再弥补亲情的话就需要成倍地付出了! 问:什么样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呢?如何预防? 答:如果在小学、中学时,你看出一个孩子的家庭很正常,但是孩子非常任性,谁也管不了他,就要引起注意了,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心理咨询机构做一个人格评估,对症教育就可能矫治他的人格问题。 我曾经对马加爵做过独立调研,发现马加爵的悲剧更多地是由于其人格缺陷酿成的。马加爵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他只能与接触频率较高的少数同学交往。即使是与交往最密切的同学、老乡之间,他每个月至少有一至两次争吵,这属于较高的人际冲突频率,意味着马加爵在处理人际冲突方面的能力很差。 过分情绪化的马加爵还时常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强烈的反应。当他少年时代听到父母吵架,甚至产生过杀死父亲的想法,从中不难发现后来他杀害同学的心理背景。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而且漠视生命,很容易激起他“杀人”的冲动。 另外,马加爵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几乎一切都是以“我”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心理上存在严重疾病的人,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的出现频率极高。他们从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这种性格特征也是许多罪犯共有的心理特征之一。 因此,家庭的溺爱和宠惯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自私和任性的种子,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的个性,这样就造成潜在的违法犯罪的可能。 孩子的发展是不可倒逆的,一旦错过最佳时期,终身难以弥补。所以我觉得甜甜的母亲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加倍地弥补。 同时,甜甜的母亲也要反省一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你是否太在乎甜甜的学习成绩呢?是否为了女儿的学习剥夺了她休息和玩耍的权利呢?是否在女儿向你倾诉心中的想法时,被你无情地指责和训斥呢?要想挽回女儿,没有其他办法,唯一的良方就是陪伴在逆反的孩子身边,用你真心的爱去陪伴她、感化她…… 问:一般来说,家长应当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 答:孩子幼小的时候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有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父母都应当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养育出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就因为多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就离家出走?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百般地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逢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问题在于,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