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研究方法的进展

——以文献资料为中心

作者简介:
杨煜达,王美苏,满志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杨煜达(1968—),男,云南腾冲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气候与环境变化、历史边疆地理。

原文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内容提要:

过去30年里,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一研究领域中每次重要的进展,都伴随着资料的开拓和方法的创新。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对近三十年来历史气候研究中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资料中存在问题的甄别和处理,温度序列、干湿序列的重建及其它相关历史气候研究领域中研究方法的进展做了回顾总结。指出研究方法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更有效地提取和利用历史文献中的有效信息,尽量减少重建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一定的方法总是适用于一定的资料。并认为新资料的继续开拓和集成方法的发展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研究的进步。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09)02-0005-09

      近年来,全球变化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各国政府相继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国际科学界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计划。而为了增强人类对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预测与应对能力,历史气候研究就凸现出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记载。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开始,到金石木简,纸墨文书,3000多年来从不间断,这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历史文献中包含有大量的气象信息,是研究历史气候变化的宝贵代用资料,成为中国科学界为全球变化研究可以提供的独特贡献①。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有学者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历史气候进行探索②。到了70年代初,竺可桢先生积数十年之研究,发表了著名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③,标志着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历史气候的研究完全进入了一个科学化的范畴。从竺文发表的30年来,在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中新史料和新领域不断开拓,成果层出不穷,为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最近周书灿已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④。

      但是,由于文献资料的来源多样,内容丰富但驳杂不一,还带有各种主观因素。这就使如何正确地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科学地利用其进行历史气候的重建工作,尽量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成为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历史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三十年来历史气候研究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正是建立在相关方法的进展上的。这些研究方法的进步,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而得到国际学术界更广泛的重视。在IGBP的核心计划PAGES第二阶段(2004-2013年)中,文献方法受到了更多的注意⑤。而近年来,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的专业刊物如Nature、Holocere等发表,并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广泛引用⑥。这些研究被认为是“long temperature series have been most successfully developed from documentary evidence in a repeatable and consistent way”(应用历史文献重建温度序列最为成功的,且结果可重复、重建方法一致)⑦。

      本文希望通过对自竺文发表三十年来研究方法上取得的进步做一初步的总结,以利于进一步的探索。由于本文主要围绕历史文献资料的处理和气候重建方法展开,对重建序列等的分析和检验方法的进展不在本综述的范围。限于笔者的学识水平,缺漏有所难免,敬希方家和读者批评。

      一 资料的开拓和资料处理方法的进步

      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气象资料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它们是:先秦以来的正史、经籍等传统中国古代文献;由总志、通志、府州厅县志、乡镇志和专志等组成的地方志;以《晴雨录》和《雨雪分寸》为代表的档案记载;以及以天气日记为代表的私人笔记、日记等文集资料。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一直是关心历史气候的学者们重视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省区进行了自然灾害史料的编纂工作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徐近之先生也致力于收集整理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资料,分省区进行整理,前后共整理达20多个省区。在70年代后徐近之整理的水旱灾害资料曾在内部刊印过⑨,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这大概是最早整理并供学术界利用的资料。

      在70年代,中央气象局和各省市气象部门为了进一步为农业生产做好服务,提高农业旱涝气候预测能力,组织了全国气象部门的大量专业人员,组织了所谓的“旱涝会战”,其主要成果之一就是《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其中查阅了大量的以地方志为主的历史文献并分区域汇编成册,后来很多都内部发行⑩。

      随着历史资料整理的进展,对历史文献资料价值的研究也随之展开。王绍武等通过对中国东部地区500年旱涝情况的分析,认为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几种旱涝分布类型,和现代利用器测资料分析出来的旱涝分布类型高度的一致,完全可以衔接分析,从而证明了方志资料中相关记载的可靠性(11)。对档案中相关天气资料的价值,有张瑾瑢对其进行过专门研究,认为资料基本翔实可靠(12),有重大的研究利用价值。龚高法、张丕远等人则在专著《历史气候研究方法》中,专章讨论了历史气候资料的可靠性和使用方法(13),进一步系统地确立了历史文献资料在气候研究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进入8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研究的需要,对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承担了对明初以前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共查阅1470年以前的各类文献1531种,32251卷。从中摘抄历史气候记录共约30000条,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现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中的相关地域、年代等信息进行了考订(14)。中科院地理所的同志对清代和民国档案中的天气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摘抄,仅收录的清代档案史料即多达47万余条。在整理中,对资料进行了分类,在农历日期后标注出了公历日期,并设计了相关的数据库进行管理(15)。这是对档案史料收集和整理的一个重大成就。从此大大拓宽了档案史料在研究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