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变革及其地方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晓光,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 310007);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以1993年和2000年对中国七个不同乡镇的近百家乡镇企业和近4000名企业职工两次实地调研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乡镇财政收入、乡镇企业职工工资和福利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结果表明:乡镇企业改制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由于乡镇工业发展缓慢和集体工业的改制,私营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其与乡镇政府的直接经济联系有所减弱,乡镇企业税收对财政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乡镇企业职工的福利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十分突出;私营企业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加大劳动强度和增加劳动时间来增加企业效益,这也导致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引能力的减弱。乡镇企业劳动力市场基本还局限在镇区范围,只有当镇区劳动力资源短缺时,跨区域的劳动力市场才会发育。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4 期

字号:

      1 引言

      中国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90年代初10余年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成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国家的亮点[1,2]。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国内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国际市场发生较大的动荡,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打击,再加上乡镇工业企业制度环境的演进以及自身的一些因素[3,4],中国乡镇工业在90年代中后期发展速度趋缓,企业的整体效益下滑,一些企业甚至面临停产关闭[5]。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乡镇企业的改制。而对改制问题的研究成为90年代末期农村问题研究的焦点[6-8]。改制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变乡镇企业产权不清的状况,政府的财政压力是造成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9-11]。乡镇企业的改制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2,13],特别是对20世纪末我国乡镇的财政收入、职工的工资和福利[14-16]、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17,18]。

      本文所指的乡镇企业是广义的乡镇工业企业,即除了包括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的企业外,还包括农民联办和户办企业,以及各层次的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农村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的地方效应主要是指乡镇企业发展变化对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指对农村地区财政收入和职工工资福利等的影响。本文是作者在两次对全国七个不同乡镇近百家企业的调研和对近4000名职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的一篇实证研究论文,试图通过第一手素材的分析,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产权变革过程中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 乡镇企业变革及其地方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变革

      私营和个体工业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私营个体工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乡镇集体经济也通过各种形式转变为个体私营经济。在1995年以前,乡镇集体企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私营个体企业的增长速度,而1995年后农村地区个私经济的增长开始超过集体经济增长,并逐步确立了在农村地区的主导地位。2000年与1995年相比,私营、个体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995年的606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8987万人,所占比重也从52.88%增加到70.1%;营业收入从32142亿元增加到70594亿元,增长了2倍多;利润从1754亿元增加到4149亿元(表1)。私营企业的快速成长,特别是发达地区大量集体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使个私经济取代集体经济成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乡镇企业改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租赁、承包、兼并、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改制不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2.2 乡镇企业变革及其地方效应的分析框架

      诞生于中国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力量,与农村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制引起的农村地区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企业和农村政府关系的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制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基层农村政府收入和支出方式、农村企业职工的收入和分配方式、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所论述的乡镇企业变革的地方效应主要是指企业改制对乡镇财政收入、企业职工收入和分配以及劳动力迁移等方面的影响。在改制前,农村地区的经济主体是乡镇所拥有的集体企业,这些企业除了缴纳正常的税收外,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公共财政的任务,集体企业利润的相当一部分要投入到扶持农业生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集体企业上缴的利润还比较多,但在9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集体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陷入亏损的境地,企业上缴的利润已经很少,乡镇还要负担大量的企业债务,正是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和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制后,集体企业在乡镇企业中不再占有主导地位,农村地区的经济主体转变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与基层农村政府的直接联系被切断,私营企业只向政府缴纳税收,而无需缴纳利润所得,也不必承担其他农村公共职能;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私营企业与集体企业相比有更明确的产权激励,有更强烈的降低成本的动力,对于技术水平低、资金规模小的农村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是其最主要成本,由于劳动监管不严和工会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私营企业相对于国有和集体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压低职工工资和减少福利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我国私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劳动力工资和福利水平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大量的私营企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获得了发展。

      3 乡镇企业变革的地方效应实证

      3.1 研究对象概况

      调研案例所在的区域是河北省晋州市总十庄镇、黑龙江省阿城市玉泉镇、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镇、贵州省遵义县新舟镇和江苏省宜兴市万石镇①(图1)。调查的乡镇企业一般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竞争能力较弱,很多企业在调查时处于亏损状态,大部分企业调查时已经完成从集体企业向私营企业的改制。调查企业的行业主要涉及食品加工、造纸、化工医药、家具制造、非金属矿物开采和制造、金属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1992年和1993年,分别在7个建制镇的32个镇办、3个村办和3个私营工业企业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每个被选择的企业中,都要求对其全部职工进行书面问卷调查。每个镇平均有300名职工接受了问卷调查;2000年和2001年,又对上述7个镇(其中东亭镇调整为万石镇)的15家集体企业和40余家私营企业的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镇回收问卷约300份。被调查的职工70%左右来自本镇区域,70%左右为农业户口,年龄在21岁至45岁的占70%左右,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占80%左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