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侯甬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1978~2008年,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收获有目共睹,其中也包含了此前阶段学界科研工作的诸多成绩和经验。在取得历史地理学性质归属地理学共识后,作为学科两大基本骨架之一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在1970~1980年代呈现出一种兴盛局面。自从1990年代初倡导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以来,其研究盛况一直延续至今,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反而呈式微之势,这在较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研究对象固有的自然或人文性质的差别。就研究本身的动力因素而言,学者们自觉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努力和对历史地理学学术价值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两种相互交织而又风格别具的治学理念。环境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史)、GIS技术、环境史等学科或研究思潮的接续浸润,推动着历史地理学科朝着多样化和纵深方向发展。借鉴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经验,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面临着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合的高难度任务,还需要讨论历史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范式。探讨学界最近30年的研究进展、特点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评论学科组织系统、学界动态反应、学术研究功能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方向,树立国际视野,将研究工作推向更高的学术层次。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9)04-0005-19

      盘点1978~2008年中国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成果①,必须强调其中一些重要成就是在1978年以前的一个或长或短的阶段内,已经着手进行或基本完成的,如集体成果《辞海》之《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修订本)②、《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③、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④、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⑤ 等。此种情况还体现在许多专家学者的个人作品上,如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⑥、史念海《河山集》(二集、三集)⑦、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和《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⑧、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和《水经注研究二集》⑨、谭其骧《长水集》⑩、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11) 等著作,都是他们适逢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旧作又加以整理充实才付诸出版的。

      在1978~2008年的阶段内,有关历史地理学通论性著作或教材的编写出版,已达到10余部,有的还出版了修订本,这对于传播和普及历史地理学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委会所编《历史地理》集刊、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2001年起采用“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名称)编辑的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共发表近2000篇论文及有关学术界活动的报道。此外,还有更多的论文发表在各式各样的学术刊物上。学者们的研究内容,由自然而及于人文,由境内而及于边疆和近邻国家,由一般的研究进展而及于学界人物的思想基调,大大地扩展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在研究时段方面,则出现了重心逐步下移的趋势,即对明清时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探讨,一改1979年前盛行研究古代地理的选题状况,研究指向甚至下延到民国和共和国时期的地理特点及其变化过程(12)。

      前几年在跨入21世纪门槛之际,学界内有关历史地理学整体发展和学术史视角的研究论著,已经有相应数量的发表(13),近年来还有就历史地理学现状和前景发表看法的新作(14)。为反映最近30年学界的研究进展、研究特点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本文选择学科组织系统、学界动态反应、学术研究功能等几个方面来做学术评论。本文仅为抛砖引玉之作,虽有一些必要的引述,却挂一漏万,似所难免,敬请识者补之正之。

      一 专业转向:归属地理学

      关于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时间,现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见张步天所著《历史地理学概论》一书。该书称:“1979年西安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新时期的到来。”(15) 于1981年11月创刊的《历史地理》集刊,编辑署名即为“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从创刊号到最新的第23辑(2008年12月),这样的署名方式一直被很自然地沿用着。

      可是,在《科学通报》1962年第7卷第1期(1962年1月17日刊出)第45页上,人们可以查到一则报道,题目是《中国地理学会举行历史地理专业学术讨论会》。这则报道文字不长,第一、二段内容如下:

      中国地理学会于1961年11月28日在上海举行了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并宣布成立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会上提出了十二篇论文。到会者就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作用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不少重要问题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很有意思的是,在1961年11月28日这一天,中国地理学会还举行了地貌专业学术讨论会、经济地理专业学术讨论会,加上历史地理专业学术讨论会,共有三场,会场都在上海。这些报道的署名也是同样的,都写作“周航”(地貌专业学术讨论会、经济地理专业学术讨论会的报道文字分别在该刊第41~42、42~44页上)。

      关于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时间,据马正林讲述,1960年他毕业留校(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担任史念海先生的工作助手,知道1961年史先生去上海开会的事情,史先生回来后还讲起会上情况和工作安排。而1979年6月在西安的陕西宾馆(丈八沟)召开的全国历史地理专业学术会议,他自己不仅参加了,还是具体筹备人员,当时会议绝无成立专业委员会的议程,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成立了该机构。实际上,1949年后,中国地理学会(归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历史地理学一直很关心,在一些地理学家看来,历史地理学不仅是地理学的一个专业,而且还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6)。1961年11月28日在上海成立其下属的二级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当然是一个事实。1982年9月,笔者参加过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会议主办方即为中国地理学会和复旦大学,在到会的人士中间,有三位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分别是侯仁之、李子川、郭敬辉,还有秘书长瞿宁淑(17)。这些重要“地理人士”到会的情形,在现在举办的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上是看不见了。

      

      从那时到现在,历史地理学界内最醒目而突出地反映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存在的地方,一是连续编辑出版的《历史地理》集刊(18),二是逐渐调整为两年举行一次的历史地理学年会。每次年会的召开,都是接受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郑重嘱托才得以举办的。我们想知道,在中国地理学会同历史地理学界之间起主要沟通作用的学界人物是谁?根据一些资料可以做出判断,这位人物就是北京大学地理系的侯仁之教授(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