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07-11-02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5-0012-05 1 区位论及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 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核心理论。自从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等三大经典区位论诞生以来,区位理论及应用研究渐成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有力推动了区位论学科的发展。 1.1 区位论及其内涵 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是指区位主体所处的特定场所与空间。区位论即区位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人类各种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1]。狭义区位论是指关于区位研究的理论,即通过地球表面的集合要素及其组合实体,从空间或地域方面研究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问[2],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总体来看,广义区位论没有明确指出区位论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即区位选择的最优原则;狭义区位论强调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活动没有涉及,范围较窄。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区位论重新定义为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关设施最优场所或空间(位置)的选择及组合的理论,目的是实现综合效益(利润、效用或福利)最大化。 1.2 区位过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区位过程是区位主体在特定空间内所进行的一系列区位活动,包含的基本概念有:区位主体、区位条件与区位因素、区位选择、区位竞争、区位效用、区位类型等。区位主体是区位活动的核心与主角,是区位中的能动主体,包括一切社会经济部门、活动及相关设施。韦伯最早对区位因素的定义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个特定点或若干点上,而不是其他点上所获得的优势[3],区位因素是决定区位主体进行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区位决策是区位主体根据自身目的和要求,在区位因素制约下的区位选址决策[4]。区位竞争是多个区位主体在竞租理论指导下为获得最优区位而进行的博弈,这是地球表面区位条件不均衡的必然结果。区位类型是不同属性的区位主体在区位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空间或场所的位置和状态。区位效用是区位主体在特定场所或位置获得的综合效益。上述区位概念分别对应区位主体在区位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状态,有着各自的规定性内涵,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是区位理论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图1)。
图1 区位过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Fig.1 Location Process and Relationship of Location Factors 1.3 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 服务业作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经济部门之一,是指生产服务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5],服务业区位论即研究服务企业、服务部门、服务活动及服务设施最优场所或空间(位置)及其选择的科学。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产值及就业迅速增长,服务业区位研究受到西方学界的普遍关注。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区位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界关于服务业区位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研究方向较分散,各个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理论模型多样化,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中心地理论虽然被视为经典的服务业区位论,但服务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其难以合理解释不同类型服务活动的区位现象及过程,为推动服务业区位理论的发展,有必要从系统综合角度构建或探讨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问题。 国内外关于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根据服务业四分法和区位过程理论所包含的各区位要素或环节[6-7],初步构建适用于不同类型服务业的解释性区位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括一般服务业区位论和特殊服务业区位论。一般服务业区位论是根据区位过程理论而衍生出来的服务业区位基础理论,包括区位因素理论、区位经济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制度结构理论和空间组织理论等;一般服务业区位论是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中的基石,指导不同类型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理论。特殊服务业区位论是某一特服务定行业的区位要求、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及空间组织、区位效用等的理论,包括生产性、分配性、消费性和社会性服务业区位理论,特殊服务业区位论体现了不同类型服务业主体区位过程的差异和特性(图2)。一般服务业区位论和特殊服务业区位论共同构成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 2 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的构成 2.1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理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服务业区位论相关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理论、行为及组织结构理论、制度结构理论、空间组织理论等几类,构成服务业区位论的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