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因素分解

作者简介:
李莉,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刘慧,刘卫东,刘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区域分析单元对1999~2004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差异进行了考察。首先基于GDP及其变化与人均GDP水平,对各城市区域经济增长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区域差异性;其次,对中国各城市GDP增长进行了空间和因素分解。研究发现,一些经济相对衰落的省区中仍然存在经济相对崛起的城市,且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在所属省区的序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其在全国的经济规模序位的变化;资本要素对于中国各城市第二产业GDP增长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但是城市在实现资本拉动驱动下的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本的产出效率并没有提高。我国“十五”期间,各城市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普遍降低,表明劳动力要素对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字号:

      文章编号:1000-0585(2008)05-1048-11

      1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差异问题一直是地理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府等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自20世纪初期起,有关研究就层出不穷[1~7],大体可概括为区域趋同论、区域趋异论和区域阶段发展论[8]。其中主要的有扩散效应理论、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倒U型理论等等。而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更是广泛而深入[9,10]。研究内容上,有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11],也有对区域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水平的差异研究[12],还有对区域竞争力的差异研究[13];研究尺度上,就中国而言,分析单元以东中西三大地带、省级行政单位[14,15]以及县域[16]为主,也有的是对某个省份内各城市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方法上,大致可归纳为各种评价指数,如基尼系数[17]、变异系数[18]、塞尔(Theil)指数[19]、综合熵(GE)指数[20]、艾肯森(Atkinson)指数[21]等等,并利用其中一些指标的特性,进行以区域分解[22]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的研究。

      从有关区域经济差异的海量文献可以看出,这一主题的研究是丰富而深厚的,许多学者对该领域也进行了综述性归纳和总结[23~25],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进行了验证[26~29]。还有的利用Theil指数和基尼系数等区域差异评价指数进行分解。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区域差异及其规律非常重要,然而,它们不足以提供区域差异的解释,且不同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也将产生重要影响[30]。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机制的解释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时间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注重从经济投入要素的角度分析,尤其是全要素TFP增长分析,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选取一些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分析变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31~33]。另外,在区域尺度上,大部分区域差异研究所采用的区域分析单元以沿海内陆、三大地带、省域、县域为主,以城市作为区域单元进行动态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绝大多数经济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我国的区域增长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增长特征。因此,本文旨在以城市这一中观区域尺度从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及变化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并通过采用一种新的因素分解方法,来解剖GDP增长的差异,试图找出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或关键因素,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

      本研究以行政界线相对稳定的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作为区域分析单元,分析时段为1999~2004年。考虑到行政区划变动所带来的数据连续性问题,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分析样本按照1999年中国行政区划选取了除拉萨以外的2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其中,东中西部城市数量分别为107,92,40,分别占总数的44.8%,38.5%,16.7%,各指标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并以各省统计年鉴作为这些资料中数据缺失的补充。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及差异分析采用GDP以及人均GDP作为分析指标。为排除价格因素的干扰,本文中GDP均按照基年即1999年价格换算。

      2.2 研究方法——因素分解

      本文采用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国土统计与指标工作小组(Territorial Statistics and Indicators Unit)在进行区域增长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①,对区域经济(GDP)增长差异从空间和要素两个方面进行分解。

      本文首先对各城市GDP增长差异进行了空间分解。即将各城市GDP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分解为两个空间层次,即城市(全市)所在省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变化和该城市GDP占其所在省份比重的变化,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i表示某样本城市;j表示i城市所在省份。

      其次,为进一步剖析各城市经济增长差异,本文对各城市GDP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按照OECD国土统计与指标工作小组的方法,各区域GDP比重的变化可分解为六个方面,每个方面用一个能反映区域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的指标来表示,如分解公式(2)②所示。

      

      其中,i表示第i个城市,△表示所研究时段内的数值变化,K为固定资产总值;M为制造业人口;E为就业人口;WP为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P为总人口。

      由于(2)式中的固定资产总额(各产业固定资产之和)以及所关注年份的工作年龄人口数较难获得,同时考虑到数据可获性与连续性问题,结合中国实际,需要对以上分解模型进行修正。修正模型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