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都市的融合

——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作 者:
侯深 

作者简介:
侯深,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始建于19世纪末。该体系的推动者深受浪漫主义审美理念的影响,力图改良美国城市环境,在都市之中保留、恢复自然,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在城市工业社会之中的和谐关系。它的出现是部分进步主义改革者对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间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它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即都市性、自然性、专业性以及民主性。该体系是同时期兴起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在不抹杀自然自身的特点的前提下,将自然置于文明的管理与保护下,最终实现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892年5月,马萨诸塞州州长任命“大都市公园委员会理事会”,责成该机构“考虑在波士顿及其周边城镇设立大量为公众使用的空地(open-space)的合理性”①。10个月后,该理事会向州议会呈交了两份分别由其秘书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Sylvester Baxter)和景观设计师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撰写的报告。他们在报告中指出,设立这些城市空地的建议非但有毋庸置疑的合理性,而且有其紧迫性。这两份图文并茂、精辟透彻的报告无疑说服了马萨诸塞州议会的成员。1893年5月,正式的“大都市公园委员会”(the Metropolitan Parks Commission)通过立法,在波士顿成立,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都市公园体系——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the Boston metropolitan park system)将在环绕波士顿的12个城市和24个镇中间诞生。经过百余年的经营,这一体系以不同的形式保留、发展或者建造了20000英亩左右(大约80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共空地,成为其他美国城市,如华盛顿特区的郊区、克利夫兰、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等竞相效仿的范例。

      如此一个成功的、极具开创性的都市公园体系吸引了美国学者的关注。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在这一体系在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两个领域中的地位与贡献,鲜有学者将其置于美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也未能把它看做是发端于19世纪后期的环境保护运动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③因此,分析这一体系与环保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在城市化、工业化急剧发展的时期,一部分美国进步主义改革者和规划者如何定位协调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加以分析。第一,该体系产生的思想及社会根源为何?即浪漫主义的思潮如何影响时人的审美观念?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延伸出的种种变革与问题如何影响社会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第二,作为一场进步主义时期的城市改革运动,该体系的主要特点:都市性(metropolitan)、自然性(natural)、专业性(professional),以及民主性(democratic)是如何形成并凸显的?第三,既然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旨在重塑城市人群的生存环境,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它在19世纪末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位置与价值,又当如何理解都市公园体系所诠释的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就此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能在历史的层面上剖析该体系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同时能更为全面地理解这场对美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的环保运动,思考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对抗与交融。

      一、从一条河流说起

      河流往往忠实地见证着一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位于波士顿与坎布里奇之间的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也不例外。它发源于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埃库湖(Echo Lake),曲折向东129公里,自波士顿港入海。在白人到来之前的数千年间,查尔斯河沿着其自然的河道流淌,印第安渔猎者的身影穿梭在河畔的林间,偶有某个部落的独木舟逆流而上,往他处迁徙。或有人云,彼时当地的土著叫这条河“quinobequin”,意为“蜿蜒”。当时光流入17世纪,探险家约翰·斯密斯(John Smith)向英国国王查尔斯一世奉上了新英格兰的地图。当时,斯密斯以当地土语“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称呼这条河流,意为“蓝山之侧”。他恭请国王陛下更改这一“野蛮的地名”,于是乎,英王御笔钦赐“查尔斯”,为该河正名。这一新赐之名无疑极具殖民意味,它标志着新英格兰土地上人事的沿革:白人霸权的建立,以及印第安人的败亡。同时,从另一层面考察这一更名之举,它传递的信息也包含着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从“蜿蜒”或者“蓝山之侧”到“查尔斯”,这条河流开始了其由自然之河向人工之河转化的历程。

      驾驭这条水流平缓落差微小的河流并未令蜂拥而至的欧洲移民花费太大气力。便利的海港位置刺激城市的迅速崛起,使查尔斯河流域,特别是其下游波士顿地区,自17世纪中叶以降,开始疾步迈入工业化时代。1640年,新移民自查尔斯河开辟出美洲大陆的第一条运河,将部分查尔斯河水引入其南部的尼波恩赛特(Neponset)河,保障当地数个工场的水力供应。1815年,北美首家综合纺织工厂波士顿制造公司在查尔斯河畔的沃尔瑟姆(Waltham)建成,工业在新英格兰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随之确立。1875年,从沃特敦(Watertown)水坝至波士顿港仅仅15公里的查尔斯河沿岸,就有43家工厂,机器轰鸣,废水肆溢。除此之外,2所监狱,3个燃煤站,2家大型屠宰场也挤入了这一地带的“风景”,河畔垃圾成山,恶臭熏天。查尔斯河此时呈现的是一幅自然与人性在工业时代中同时荒芜堕落的景象④。

      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的。当年,在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建设之初,其设计者查尔斯·艾略特的目光穿透查尔斯河墨色的水流,嘈杂的机器,预见到“这片宽广的盆地,将要为美丽的公共散步场所环绕,势必成为这个都市的中央‘荣誉殿堂’”⑤。百年之后,查尔斯河的岸边青草如茵,绿树成堤,上百种野生动物在此休养生息。游人或坐或卧,或行或跑,或垂钓或闲谈,或嬉戏或沉思;蓝色的河面上赛艇成行,白帆偶点。对波士顿人而言,它的如画景色是自然的慷慨赐予;在这里漫步,是城市人群与自然难能可贵的邂逅与交流。唯有在检索查尔斯河历史之际,人们方始发现,如此景致并非纯粹天然,其中还有人力的功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