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印度的主要农业区经历了一次被学者们称为“绿色革命”的农业技术革新过程。特别是位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是绿色革命最成功的地区,被誉为印度绿色革命的“心脏地带”。正是在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邦的农业经历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发展过程。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印度其他邦相比,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邦的农业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与同一时期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农业发展相比,印度旁遮普邦的农业发展也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性。作为一个个案,印度旁遮普邦在绿色革命期间的农业发展对传统的农业资本主义理论提出了重大挑战。仔细考察印度旁遮普邦在绿色革命期间经历的独特农业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传统的农业发展理论,加深对具体农业发展过程的理解。 一、印度传统农业变迁中的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 在考察绿色革命期间印度旁遮普邦的农业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绿色革命对农业发展的一般影响。一言以蔽之,这种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它启动了农业现代化过程。对此,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共建的投资中心副主任的J.P.巴塔查儿吉写道: 作为必要的启动仪,“绿色革命”影响了大多数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和主张。绿色革命可看做某种类型的技术突破。这种技术突破可广泛运用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与耕作规模无关,而且即便是在传统的人力密集的耕作条件下,在经济上也具有吸引力。这种进步起源于生物学中作物育种方法的改进。通过提高这些作物转化水、肥料和化学药剂的效率,这种新的作物育种方法为增加小麦、水稻和其他谷物的产量开启了巨大的可能性。不过,这种进步并非仅止于此。它还进一步为多季种植,增加灌溉设施,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化学品投入,引入成套机械以及改进作物烘干、存储和加工设备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所有这些都要求大大增加投资资本和生产信贷、加强研究和推广服务、培育和加工种子、改进产品和生产条件的营销安排、稳定价格、激励生产,以及对所有这些提供必要的机构支持。一般说来,正是这整个过程才被视作农业现代化。① 仔细考察一下巴塔查儿吉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我们会发现,农业资本化构成了这个概念的核心和本质,从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向现代资本密集型农业的转变也就构成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无论是通过新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高产品种种子,还是增加的现代灌溉设施、化肥和化学品投入、引进的成套农业机械或其他现代农业设备,都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品,都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投入的增加。至于生产信贷的增加、产品和生产要素营销安排的改进、稳定的价格和激励政策,以及这些方面的“机构支持”,也都不过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增加资本投入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保障。 的确,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准确地说,从1962-1963年度到1980-1981/1981-1982年度),随着绿色革命技术在印度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印度农业中的资本形成总额呈现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62-1963年度的182.5亿卢比增加到1980-1981年度的524.2亿卢比(图1)。不用说,位于印度绿色革命心脏地带的旁遮普邦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的资本形成过程。以三种最重要的现代农业资本品(拖拉机、水泵和化肥)为例,在1962-1965年至1980-1983年期间,该邦每千公顷耕地上使用的拖拉机从2.41台增加到25.35台,水泵从8.20台增加到157.69台,而每公顷耕地上施用的化肥也从7.84公斤增加到192.07公斤,分别增长了9.5倍、18.2倍和23.5倍。②
图1 农业资本形成变化 Source:Subramanian Swamy,India's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Reforms:A Perspective for the New Millennium,Delhi:Konark Publishers PVT LTD,2000,p.74. 如果说绿色革命给包括旁遮普邦在内的印度各农业区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农业现代化(即资本化)的话,那么,绿色革命对旁遮普邦和印度其他农业区的农业结构却没有产生相同的影响。实际上,与印度其他各邦相比,这一时期旁遮普邦农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独一无二的。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旁遮普邦,印度其他邦和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农场规模都不同程度地缩小了,缩小幅度在-6.6%(哈里亚纳邦)与-38.6%(喀拉拉邦)之间。同时,从表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方面,在小农户数比重于1971-1972年至1982年间减少的同时,边际农的户数比重却持续增加,说明部分小农户降到了边际农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农和大农的户数比重都持续下降,而小中农的户数比重却在1971-1972年至1982年间急剧增长了4.84个百分点,说明有很多中农和大农降到了小中农的地位。同时,边际农、小农和小中农的耕地面积比重都在持续上升,而中农和大农的耕地面积比重却在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