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希腊理想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Hellenism

作 者:
黄洋 

作者简介:
黄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前期西欧知识界对于希腊文化的阐述显示:理想化的希腊是欧洲现代性自我型塑和自我表述的万式,而以现代性为归宿的希腊想象又对现代希腊民族国家的塑造和古代希腊历史的认识产生了深刻影响。Hellenism成为欧洲在希腊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方式,而现代性的一些基本特征也由此渗透进了我们对古希腊历史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起伏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人]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1821年,希腊独立革命爆发,自我流放而旅居意大利的英国诗人拜伦写下了《哀希腊》这一感人肺腑的诗篇,并把它添加进了自己正在创作的长诗《唐璜》中。①两年后,拜伦筹集了将近9000英镑战款,装备了一条以希腊英雄赫拉克利斯(罗马名赫丘利)命名、载重120吨的战船,带着几位好友和私人医生,从意大利热那亚赶赴希腊,投身那里的解放斗争。他立即成了一面为自由而战的旗帜。不幸的是,1824年,拜伦因感染伤寒,死于希腊西部的米索朗基(Missolonghi)。②

      拜伦并不是唯一志愿参加希腊独立战争的外国人。许多热血青年纷纷从欧洲各国甚至美国赶赴希腊,支援希腊人民推翻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③拜伦的好友、诗人雪莱亦曾准备前往希腊,但在成行之前,不幸溺水身亡。大英帝国军官、苏格兰人托马斯·戈登在独立战争爆发不久就加入了进来,在希腊军队中充任指挥官,他在1833年出版了《希腊革命史》,④成了一名历史学家。乔治·芬雷在拜伦之后不久赶到希腊,加入了他的队伍。他在1843-1861年间出版了一系列希腊史著作,在1877年合为《自罗马征服至今的希腊历史》出版,⑤因此而成为杰出的历史学家。法国人马克西姆·雷博在1821年7月就跳上了从马赛驶往希腊的海船。他在希腊军队中担任过指挥官,回国后在1824-1825年出版两卷本《希腊回忆录》,⑥成为希腊独立革命的重要见证人。另一名法国人巴勒斯特(Baleste)接受独立革命的领导人之一底米特里·伊普西兰提斯(Dimitrios Ipsilantis)之命,负责组建了希腊人的第一支正规军队。在1822年重组的正规军包括一个希腊营和一个由欧洲志愿者组成的“亲希腊者营”(Battalion of Philhellenes)。与此同时,西欧各国和美国都成立了希腊委员会,积极帮助希腊独立政权募集资金,并帮助欧洲各地的志愿者踏上前往希腊的旅程。⑦

      整个欧洲和美国似乎都动员起来了。独立革命爆发之初,奥斯曼土耳其海军占领了克俄斯岛,对岛上居民大肆屠杀。1824年,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在巴黎沙龙展出他创作的《克俄斯岛大屠杀》,控诉土耳其人的暴行。在米索朗基被攻占后,他又在1826年展出了《米索朗基废墟上的希腊》,声援希腊人民的斗争。在美国,哈佛大学希腊语教授、1824年成为国会议员的爱德华·埃弗里特(Edward Everett)带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号召人们声援希腊的独立革命。

      欧洲和美国在希腊独立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拜伦具有感染力的诗歌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1809-1810年的希腊之行后,拜伦于1812年发表了其成名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一、二章,向世人描绘了一个浪漫的希腊,一个令人充满遐想的希腊。他的这些诗篇很快传遍欧洲和美国,它们和《哀希腊》一样,虽然不是响亮的战斗口号,但感染力尤甚,无疑激发起了欧洲人的斗争热情。然而诗歌只有在引起共鸣时才能激发如此巨大的热情。因此,拜伦的诗歌不足以解释上述现象的发生。

      引起人们共鸣的是Hellenism,即西欧社会一场业已展开半个多世纪的将古希腊理想化的思想和文化运动。Hellenism具有多重含义。1836年,德国古典学家德罗伊森“发明”了“Hellenismus’一词,用它来表示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希腊文化的扩张与传播,即我们熟知的“希腊化时代”。⑧但实际上这个词并非德罗伊森的创造,它出自古希腊语中的hellenismos。修昔底德曾用这个词的动词形式λληνσθησαν表示“希腊化”或者说对希腊方式的模仿。⑨它的名词形式真正出现在希腊文犹太《圣经》的“马卡比二书”中,用于表示犹太传统所不赞允的“希腊式生活方式”。⑩在同一时期,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使用这个词表示“希腊的精神世界”。到了古代世界晚期,基督教作家又称“异教”(paganism)为Hellenism。在近代,直到19世纪德罗伊森用这个词表示特定历史时期之前,Hellenism都用来表示“希腊式生活方式”和“希腊的精神世界”。(11)而到了18世纪,当Hellenism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出现的时候,它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仅表达了一系列的文化与政治理想,而且体现出强烈的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色彩,以理想的古典希腊抒发、寄托现代欧洲的精神。(12)这一文化思潮兴起于18世纪中期的德国,它的发起者是德国人温克尔曼。

      1755年,温克尔曼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对当时欧洲盛行的审美和文化观念产生了地震般的冲击。在这本标题为《对于模仿希腊绘画和雕塑的思考》(13)的小册子中,温克尔曼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变得伟大,如果可能的话,伟大得无可比拟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14)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宣言。因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艺术的崇高信条就一直是模仿自然。温克尔曼却打破了这个信条,认为希腊人关于美的观念虽然源于自然,但却“高出于自然”,“是完全出自心灵之理想的自然”。(15)因此,现代艺术如果要具有创造性,要达到纯粹的美,就应该模仿古典希腊艺术,而不是模仿自然。希腊艺术是单纯、完美与和谐的典范,代表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16)这位此前完全默默无闻、一朝横空出世的德国人一生从未踏足希腊的土地,仅仅凭借对古典文献的阅读,对《拉奥孔》等少数希腊艺术杰作复制品的直接感受和天才般的想象,就确立了对后世产生恒久影响的希腊艺术审美观。温克尔曼进一步阐述道:希腊充满阳光而温和的气候、希腊人对于体育竞技的热爱、他们的生活习性,造就了一个最为健美的民族,也是最会欣赏美的民族。最为重要的是,完美的希腊艺术是充满自由和欢乐的文明的产物。1764年,温克尔曼又出版了《古代艺术史》一书。虽然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埃及等地的其他古代艺术,但其中心仍然是希腊艺术。在这本奠定现代艺术史学科基础的著作中,温克尔曼更为系统地阐发了他在《对于模仿希腊绘画和雕塑的思考》中提出的思想。他还以一种有机理论对希腊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完整的解释。希腊艺术就像个完整的有机体,经历了起源、发展、变化和衰落四个阶段。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有机论的解释并不新奇,但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艺术史不再是以对于单个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细致描绘为中心,而是基于对艺术作品赖以产生的历史与社会环境的把握,艺术作品被看成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文化表达。(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