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汉口堤防建设对城市环境变迁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秋梅,女,1970年生,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56。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汉口是一个依堤为命的城市,晚清以来沿江租界堤防、汉口堡、铁路堤尤其是张公堤的修筑,对汉口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市内及周边水域、水系发生变迁;市区内外陆地面积自然增加;城市气候和卫生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汉口城市土地开发、城市空间拓展以及近代汉口市政的进一步展开与勃兴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城市环境的后续变迁准备了条件。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072-06

      “城市是一个载体,一个社会与自然相结合的物质载体”①,城市地理环境的变化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从汉口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一方面江河湖港等的变化,明显地影响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历史时期人的活动影响着汉口江河湖港等的演化和变迁。就近代汉口而言,对城市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社会活动是各种市政工程建设。其中,又以堤防兴筑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历次大规模的堤防兴筑,都给汉口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甚至是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汉口城市建设随之有了新的起点。故我们在追寻近代汉口城市发展的足迹时,每每不免回顾近代汉口堤防兴筑的历程及由此导致的城市环境变迁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堤防对近代汉口城市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研究近代汉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近代汉口城市史的基础性工作。

      在明朝至民国的汉口各期堤防中,晚清堤防在汉口堤防史上具有奠基性地位,因为近代汉口的主要堤防都是在这一时期筑成或奠基的,民国汉口环市堤防就是在这些堤防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正因为如此,晚清堤防对汉口城市环境的影响也最为深刻,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到目前为止,有关晚清汉口堤防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武汉堤防志》(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近代武汉城市史》(皮明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汉口五百年》(皮明庥著,《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1期)、《武汉排水》(武汉排水编辑委员会编,武汉市市政建设管理局1990年版)、《汉口租界志》(《汉口租界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武汉地名志》(武汉市地名委员会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其中,《汉口五百年》、《近代武汉城市史》对晚清汉口堤防尤其是张公堤与城市环境变迁的关系虽有所论述,但其着眼点仅在于论述堤防对汉口城市发展空间城市的影响,对于堤防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只是有所涉及,并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研究。其他著作多只论述堤防修筑本身或堤防与防洪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张公堤为重点,就晚清汉口堤防兴筑对近代汉口城市环境变迁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有补于近代汉口堤防史、市政史、环境史研究。

      一、晚清汉口堤防兴筑概况

      晚清汉口堤防建设的成果,主要有各国租界所筑堤防、张公堤,以及两个准堤——铁路堤和汉口堡垣,其中以租界堤修筑最早。

      汉口于1861年4月正式开埠通商后,英、德、俄、法、日诸国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并各自在沿江兴筑堤防,以保障租界的安全。晚清汉口租界沿江堤防修筑主要集中于开埠至20世纪最初的年份里,其兴筑概况见下表:

      1907年日租界沿江向北拓展了150丈(约500码)至麻阳口,为了保障日租界安全,这段江岸也筑了堤。经过先后修筑,各国租界建立起南至江汉关,北至麻阳口的沿江堤防。

      

      各国租界沿江堤防在1911年之前还被加高。《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汉关》(1902-1911年)载:“沿江已有2英里长的堤防加高到46-48英尺高。”

      除了修筑有沿江堤外,租界范围内还修筑有非沿江堤,因为在1901年之前,“京汉铁路车站附近长达1235码的堤防工程已经竣工”②。

      各国租界堤防的总长度虽然远远不及铁路堤和张公堤,但就其筑堤所耗巨额经费而言,其规模也堪称宏大,不可单以道里计。因为后其而成、长达30余华里的张公堤耗费也不过100万两白银左右。租界堤防虽然不像张公堤一样给汉口市区陆地面积带来那么大的扩展,但它也给近代汉口市区的扩张带来影响;另外,如果从汉口环周堤防在防洪中产生的“水桶效应”来看汉口环周各堤防的作用,那么,租界堤防作为汉口环市堤防的组成部分,其防洪作用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差不多就在英租界堤防修筑的同时,华界因修筑汉口堡而有了防范洪水的准堤防。同治三年(1864),鉴于汉口此前因无城垣防护而惨遭太平军的焚毁,也为了抵御捻军的侵扰,汉阳知府钟谦钧及当地绅士孙福海等在后湖一带筑堡开濠,修筑了一道上起桥口(今硚口),下至沙包(今一元路口)、环抱汉镇的长约11华里的城垣,共费银20余万两。③汉口堡将汉口市区与后湖广阔的水域隔离开来,从而形成阻隔城市西北面洪水来袭的一道屏障,它兼具军事城防和御水堤防的身份。汉口堡到底有多高?史志均不见记载。汉口堡筑成不久,汉口于1866年遭大水,于1870年全境沉沦,此时沿长江租界堤防仅英租界已经完成,这说明汉口堡和英租界堤防还是远远不能胜任捍卫现有市区的任务。

      汉口堡因将市区包围起来,堡(城)垣外“处处是水.一到夏天水涨,就把城门关闭起来,不然,水就要流入城内,一关就是好几个月”,④所以堡垣在捍卫市区的同时又局限了市区的拓展。随着汉口市面的发展,拓展汉口市区势在必行,这种拘束的状况亟待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