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9)03-0152-05 冯自由曾说:“中华民国之创造,归功于辛亥前革命党之实行及宣传之二大工作。而文字宣传之工作,尤较军事实行之工作为有力而普遍。蒋观云(智由)诗云,‘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诚至言也。” 的确如此,辛亥革命前10年间,国内形势变化极快,清王朝推行新政的努力还未收到应有的成效,那犹如排山倒海般汹涌而至的反满风潮很快就冲垮了其延续260多年的统治根基。而这股反满风潮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就来自于革命党人所办报刊的“文字宣传”工作。1905年以后,在为数众多的革命报刊中,由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所办的《民报》对晚清社会革命思潮的弥漫,并最终促成辛亥革命的爆发产生了剧烈而深远的影响。 一 晚清社会思潮的发展到甲午战争时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在甲午战前,社会思潮的兴起和流转基本上是由当政者所主导,如道光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潮、同光时期的洋务自强新政思潮等,前者源于嘉道以后清王朝内部统治的日益衰弱而起,后者则因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战争后所面临的内外交困形势而发。尽管清廷当政者在这两大社会思潮引领方面的被动意义很大,但“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实学(经世致用之学)思潮[2]和“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音”[3]的洋务思潮能风行一时,与其时最高当政者的默许和倡导是分不开的。甲午战后,社会思潮的流转发生了嬗变,戊戌时期的变法新政虽有并无实权的光绪帝的支持,但整个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社会思潮的跌宕起伏则无疑已由不当政的知识分子所主导。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公车上书”请愿事件之后,所谓“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蔽开辟,实起点于斯举”[4],标志着晚清社会开始由不当政的维新士人引领社会思潮的变迁。而10年后,整个社会思潮的跃动,包括君宪救国思潮、革命排满思潮、教育救国思潮、实业救国思潮等等,更是由社会阶层更为广大的近代知识分子所主导,清廷当政者实际上已无法也无力左右社会思潮的进退流转了。在晚清社会思潮主导力量的变迁过程中,知识分子借助于近代新式报刊,即大众传媒这一载体,将他们各种各样的思想主张广泛加以传播,报刊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5]这种借助大众传媒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思潮变迁流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且“当此人心否塞,学识浅陋,四面楚歌,危在旦夕之时,有一报纸,即系数百万人之生命,使我四万万人,咸知振袂而起,毕万死于一生,救千钧于一发。”[6]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同盟会所办的《民报》在唤醒国人革命意识,催发革命排满风潮上可说是居功至伟。 二 《民报》作为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在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的基础上改名扩充的[7]。孙中山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8]事实的确这样,辛亥革命爆发前10年是晚清社会思潮变动最剧烈的10年。此前,众多的仁人志士曾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清王朝身上,甚至在戊戌政变发生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清王朝仍然还是时人心目中正统的国家和民族的象征①。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反清革命的主张在国内还未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举国之人,无不以我为大逆不道,为乱臣贼子,为匪徒海盗”[9],但短短几年间,革命风潮铺天盖地而来,“‘排满革命’四字,几成为‘无理由之宗教’。”[10]究其原因,包括《民报》在内的众多报刊传媒的革命宣传为其推波助澜实有极大的关系。 第一,宣传三民主义,公开揭橥同盟会的革命宗旨。《民报》创办之初三民主义的宣传是其主要特色,该刊之所以“民”字命名,是因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1](P464)。此处的“民”指称的是近代法律意义的“国民”,即当时有识之士所共同认可的“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11](P116)而此前的“民”则是匍匐于专制君主脚下的“愚民”、“蚁民”、“顺民”,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民主的权利,自然也没有“捍一国之患”的义务。这种君臣关系所造成的后果就在于一旦国家有事,很难指望“民”与君能协力共渡时艰。更何况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愚民”、“蚁民”们不堪其苦,民愈穷而国亦愈贫弱,遂造成“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1](P464)的严重民族危机。因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了解近代西方国家富强之根基的缘由后,希望能借助推动欧美革命进化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用来解决中国因君主专制统治而造成民贫国弱的问题。中国同盟会所办《民报》创刊的目的,就是要大力宣传三民主义,将这一“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1](P465)为此,《民报》第三期发表以胡汉民署名的“《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揭橥其所要达到的宣传目标在于:一、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体;三、土地国有;四、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五、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连合;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革新之事业。文章并概括说明前三项目标为同盟会的对内政策主张,后三项目标为对外的政策主张,但二者又“合为一大主义,则革命也。”《民报》的宗旨就是“为革命言,为知革命盲,”[1](P469-479)使读《民报》者,能知《民报》之主义,让三民主义深入人心,变成国民的常识,这样才能实行革命,革命也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