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S-09;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59(2009)01-0104-10 近代,新式灌溉机械在我国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普及程度远非其他种类的农业机械可比,在中国近代农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①从推广形式看,江南稻作中新式机械灌溉(机灌)服务,主要是通过“包打水”这种经营形式来实现的。“包打水”是一种机灌经营形式,一般由集体或个人购买新式灌溉机械设备,组成灌田公司,指派专人负责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向农户提供灌溉服务,并收取相应报酬。以往人们关注灌溉机械和机灌技术的进步,而很少研究机灌服务这种经营形式。本文从经济史角度认识近代江南机械灌溉发展的过程和原因,期望能对我国当今的农田水利建设有所启发。 一、“包打水”的产生和发展 (一)“包打水”的产生 近代以来,西方农业技术大量传入中国,江南成为最早引进和使用西方灌溉机械的地区。据《农学报》记载,浙江镇海乡董集资开办自来水灌田公司,并制定了《自来水灌田公司章程》。②该《章程》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合伙出资。“议创设自来水灌田公司,资本较巨,自愿招集股份,每股一百元,其合三百股,计三万元。由钱庄给票收洋,加盖保戳”,“议初创先纠十友,每出洋五十元,共五百,购装机器一具,作为一千元收数,给付股票,此十友即为董事”;第二,外包灌溉服务并收费。“议每亩田每年出钱两百文,所出甚微,既无车水之劳,又无旱涸之虑,谅众情无不乐从,核计镇邑除山地并寄庄荒废外,有净田四十万亩,每年可得钱八万串”。可见,最早的机灌服务章程中已是按照“包打水”的经营思路去设计的:若干股东合资购买灌溉机器,所有股东分享公司利润;对外出租灌溉机械,并收取服务报酬。这种经营方式对后来的机灌发展有很大影响。1911年,无锡芙蓉圩一带农民采用集资形式,购买了五马力柴油发动机10部,拖拉龙骨水车抢排积涝,成效显著。③1912年,常州武进人奚九如向上海求新机械厂购买一套旧的八马力引擎拖带八吋水泵,次年携往农村,包戽田亩。④这些都可看作是早期“包打水”的实例。 1914年,地处太湖地区的吴县出现了“戽水机船”。⑤它实际上是把抽水机装在船上(木制或水泥制的机船),机船可以航行至各戽水地点戽水,转移较为方便,⑥这就为“包打水”经营创造了物质条件,可看作“包打水”在地区内正式产生的重要标志。“戽水机船”明显具有“包打水”性质:首先是合买机械设备,新式灌溉机械价格昂贵,装备一台戽水机船,费用高昂,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约需200石米,⑦非一般农家力所能及的,这迫使买主自觉联盟,共同购买。其次,新式机械灌溉效率高,几家农田灌溉远不能达到其额定工作效率,向周围农民提供机灌服务并收取相应的报酬成为其必然选择。如吴县保安乡地主富农拥有打水机10部,自耕土地2963亩,并想方设法向外承揽其他农户的农田4000-5000亩帮助其戽水并收费。⑧1918年,无锡杨家圩王竹霖出资购买二十四马力柴油机和十二吋口径帮浦(即进出水管),在王巷西大堤建抽水机站,受益农田近千亩,圩田开始种麦。1919年,无锡机器制造行业开始制造大口径离心泵抽水机,将灌溉机械安装在木船上,流动灌溉。农闲时配装米车,为农民碾米。⑨同年,小型机械抽水设备逐渐进入浙江省杭嘉湖和宁绍一带,还出现了以“包打水”为业的戽水商。⑩ (二)“包打水”的发展 20年代以后,“包打水”发展明显加快,出现了专门经营“包打水”的灌田公司。当时,各处所办新式灌溉机械多为灌田公司所经营:“盖乡间……见此项机械,有利可图,遂起而合集资本,组成公司,专以包灌稻田为业。凡著手之始,即向农户(主要是中农、贫农)分头接洽,取得溉田定洋。然后采办机械,从事灌溉”,(11)或于插秧前,“包打水”商人就和所包灌溉区域内的农民订立合同,先收定钱二至三成,其余秋后结算。(12)1926年,武进县购买新式机械的是农民产业组合,他们共同出资,共同使用,并可出租;在丹阳县,有劣绅、富农组织的“机器戽水公司”,也有农民组织的“机器戽水合作社”。(13)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嘉定县徐行乡八字桥农户居志良雇佣马陆乡陆圣祥为技工,用上海制造的十二马力煤油机配置十吋离心泵,安装在木船上,流动为农民抽水灌溉稻田。(14)1932年,宜兴县城郊区的部分农田利用“戽水机船”灌溉,由蠡园蒋巷上的工商业者蒋宾仁,购置柴油机戽水船,向农民包田灌溉经营。抗日战争之前,私人戽水业一度发展较快。(15)30年代,上海郊区“包打水”经营户也逐渐增多。1932-1934年,这类经营户有嘉定县戬浜乡张顾村的王阿华、徐王村的潘玉堂、赵家村的赵文明、墅沟村的李德英三兄弟等,川沙县原陈桥乡的王泉生、原三房乡的孙贵根四兄弟等。其中,嘉定县戬浜乡的李氏三兄弟是嘉定地区较有影响的一家抽水机经营户。(16)这些抽水机经营户大都是一机两用:夏秋将机器装在船上,串乡流动为农民灌溉稻田;冬春则把机器搬进室内,兼营碾米、磨粉、榨油。也有的把碾米机装在船上,流动上门为农民碾米。同一时期,浙江的“包打水”发展也很快,民国二十年,浙江省建设厅训令各县县长,提倡机械灌溉,以兴水利。余杭县还组织了“区乡有限责任打水机利用合作社”,订立章程,组织推广使用“包打水”。(17) 1924年是电力“包打水”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年份。是年,沈嗣芳任职于常州震华电厂,电供过于求。适逢该地久旱不雨,农民取水困难,他遂与武进县定西乡乡董签订电灌协议,用2台二十七马力的马达(电动机),带动2台口径15厘米(六吋)的抽水机,灌田2000余亩。他处农田大幅减产或绝收,此2000余亩独得丰收。虽然电力灌溉设备尚未齐备,但试办成绩显著,为当地农民所叹服,称它为“电龙”、“龙王水”。1925年,要求设机灌溉的农户接踵而来,计有丰东、政成、延成、定东以及原有的定西5乡。另有12处还在申请设置电力戽水站。(18)这种利用电力马达作动力的机灌服务形式,同样具有“包打水”特征。因为震华电厂作为灌溉机器的拥有者,为附近农民灌溉田地,目的是为了盈利,即农民使用震华电厂的灌溉设备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电力“包打水”在生产效率、耗费成本等各方面都优于戽水机(笔者注:内燃机为动力的戽水机),是江南农业机械灌溉发展的方向。(19)第二年,电力灌溉扩大到12处,灌田9000余亩,1926年扩大到25处,灌田24000余亩,1927年灌田38000余亩,1928年灌田42000余亩。[1]《东方杂志》描述说:在常州的武进县,电力“包打水”发展非常迅速。最近三年(1924年)来,在武进的定西、定东、昇西、丰东、丰西、延西、政成、孝仁等八乡设立的农社有益民、益农、利民、振东、六一、新丰、振丰等,农社设立目的在于建设灌溉设施、推广机械灌溉,用电力灌溉的水田达38234亩。(20)1928年,沈嗣芳去吴兴任职后,在吴兴的北乡、南皋桥一带又发展电力“包打水”3000余亩。(21)同一时期,苏州电厂、江阴电厂等也开展过类似的灌溉服务。(22)苏州电器厂于1926年在浒墅关一带施行电力灌溉,灌溉面积达30000余亩,这里成为我国实行电力灌溉的第二个地方。(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