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U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766(2009)02-0129-07 所谓公共交通,是指“在大中城市及其郊区,用各种运输工具,运送大量乘客的运输系统”[1]。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机械化运输工具为标志的新式公共交通逐渐兴起,对城市结构及功能、人口流动、社会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衡量并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中国的新式公共交通肇始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时代,城市发展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兴起,经过了人力车到电车、公共汽车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比较小,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或畜力,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以外,主要靠轿子、畜力车、骡马、舟楫等,与这些交通运输工具相对应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市内道路、桥梁以及道路的附属物也都相对落后。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以上海为代表的通商口岸城市,其空间和人口规模显著扩大,尤其是外国租界的开辟和建设,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上海1842年开埠以后,一方面,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巨大吸引力使大量的移民不断地从各地涌入,城市规模显著扩大。据统计,上海开埠时城市人口只有20万人左右[2],10年以后的1852年人口达54.5万人[3],至1880年迅速增加到100万人[4]。另一方面,租界的开辟和建设不仅扩大了城区面积,而且由于外国人比较注意城区道路建设,从而推动了城市交通设施的更新与发展。1856年,上海租界诞生了第一条马路。此后租界的筑路速度越来越快,道路面积越来越大。“1852年英租界道路用地面积占其总面积0.556平方公里的14.2%。1866年,公共租界道路用地面积迅速上升,占有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的23%”[5]。这样,作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催生剂——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道路建设,必将带来城市交通工具的革新。一种新的城市交通工具——人力车便应运而生了。 1873年,人力车从日本传入上海租界。人力车与传统的小车、轿子、马车等交通工具相比,轻便、灵活、迅速,而且运价低,因此颇受市民和过往商旅的青睐,乘坐者非常之多,很快便从租界传播到整个市区。从1882年到1915年,上海营业人力车由1500辆增加到8920辆,平均每年递增18%[6]。在上海示范效应带动下,人力车逐渐向中国其他城市传播。天津于19世纪80年代人力车开始传入,到1895年总数已经有4000-5000辆[7];汉口1886年出现人力车,到1927年达到2946辆[8]441;徐州出现人力车是在20世纪初,到1920年发展到500多辆[9]142;成都1924年始有人力车,两年后达到4000余辆[10]。从以上列举的各城市人力车兴起状况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力车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普遍的交通工具了。“国内各商埠、都会,以至各城镇,几莫不赖以为交通之利器”[11]。 然而,作为城市交通工具,人力车虽然比轿子、小车等要先进,并且在近代中国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诸多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人力车毕竟是以人为动力的,而随着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出现比人力车更加先进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也就成为必然。 1895年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进一步加深,中国沿海、沿江开埠通商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这就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新变革提供了契机。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规模进一步膨胀。据统计,上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人口又有大幅度增加,到抗战前夕已达330万人[12];天津这一时期城市人口也增加很快,1895年50多万人,到1925年即增加到100万人以上;汉口1888年城市人口约为18万人,到20世纪30年代也上升到百万人口的规模[13]。与城市人口急遽增加相对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些城市的空间规模也迅速扩大。以上海的租界扩展为例,这一时期不管是公共租界还是法租界都经历了几次大的扩展,由先前不足4平方公里扩充到1930年时的32.82平方公里[14];天津在19世纪末城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到1934年迅速增加到54.75平方公里[15]。人口增加和市区面积扩大意味着城市流动性增强,这就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城市工商业快速发展。甲午战争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出现了一个设厂办企业的高峰。据统计,从1840年到1894年的近半个世纪里,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业企业共有192家[16],而自1895年至1913年不足20年的时间里,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业企业就达157家[17];民族资本在1894年以前新设立的民用工矿企业共有130家,资本为3133.6万元,而1895年至1927年间则设立2517家,资本达58923万元[18]。大量工业企业的开办,在推动城市发展、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由于这些工业企业的厂址一般都是设在城市的郊区,因此必须要有联系城区的“通勤”交通,这就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开办机械化公共交通成为可能。三是城市交通的规划与实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上海、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中心城市自不必说,这些城市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城市交通建设了。沿江的重要开埠口岸城市汉口到20世纪初也开始规划、实施马路工程,城市道路建设明显加快。市内规划的民生路和五权一、二、三、四、五路等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这些马路宽度大都在20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米,路面实行人车分道,车道用柏油铺设,人行道用水泥混凝土铺筑[19]54。成都从民国初年开始整修市内道路,继修筑靖国路、同仁路之后,于1925年正式开始实施分期修筑马路工程,“繁盛街道概由公所派员监修,偏僻者则由居民自修。时不一载,成都市面焕然一新”[10]。城市交通的规划与实施,改善了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