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信片中看青岛和中德关系

作者简介:
克莱门斯·安德里斯(Clémence Andréys),女,法国里昂第二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主要从事中德关系研究。

原文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明信片首先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西方世界开始流行,旧明信片里储存有历史的轨迹,可以当作历史文化档案解读。很多明信片中,有大量叙述国外经历、描画异国风情、展现殖民扩张并将其合法化的文化文献。通过考察涉及青岛和中德关系的历史的明信片,还有一些在青岛被写书写或被寄出的明信片,可以更多地了解有关中国以及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和德国人集体记忆中的青岛方面。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09)02-0021-10

      引言

      20世纪初,明信片首先是一种交际手段,但也被加以收藏。有很多明信片在买了之后就被保存起来,但大部分还是写上字寄出了。而在今天,情形却大不相同,大部分可以在商店、画廊和博物馆见到的明信片,在邮箱里永远看不到了,除了假日观光的那种。它们主要是为收藏者市场生产的。明信片现今又一次成为收藏家的珍品。与20世纪初年那些能够引发人们乡愁、以城市生活和休闲为题材的明信片相比,现在所生产的明信片的确数量大减。明信片收集者俱乐部再次成功重现。拍卖行定期的专卖积极地参与进来。在互联网上,明信片也被频繁交易,带有插图的明信片拍卖行目录索引更是相应增加。那些没有能力承担收集原始明信片的费用的人可以在图书贸易中找到此类主题的出版物。明信片为过去很多种图书提供了数量繁多的插图。博物馆已经开始注意到明信片作为历史文化档案的特性,而且也已经开始投资,致力于收藏明信片了。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一张张的旧明信片专辑里储存有我们全部的生活轨迹,简直可以把旧明信片当作过去时代的编年史来读;历史学家则同样对这一历史资源深感兴趣。现在,历史研究已经赋予这一被忽视过的研究工具以相当重要的地位,积极参与了开发这一在阅读和写作历史中具有可视性的文献的活动。可视性文献有效地补充了文本文献,它启发人们通过另一种方式重构历史事件,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相关问题。人们还应当对明信片自身加以研究,而不只是关心文本的说明。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形象优于文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只充斥着物质商品,而且还有对它们的表述,这些表述——包括它们的产生、流传、他们的历史以及对这一历史的解释——都是我们的文化的最原始因素。

      本文的一些材料是由可视性文献组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国人集体记忆中的青岛方面,基于对若干形象化的和书面的殖民话语的分析,确定它是否显示出了一种特别的德国帝国主义表达,它在塑造殖民记忆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威廉时代民族认同性的构建。

      因此我考察了青岛影像在德国和中国文化中的生产、传播、使用和接受情况,使用了诸如政府档案、小说、报纸、日记、书信、照片、明信片等多种不同性质的资料,而这些资料的功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民用的、军用的、宣传的、记录的、私人的等等,不一而足。有关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历史的形象化资料,虽然清晰准确地反映了租借地的生活,但迄今仍未得到深入的充分研究。它们仅仅被用于图解某些论述事件的话语,但我相信它们本身就可以揭示历史事件。

      通过这些材料我想分析一下在占领青岛期间和稍后德国人对他者(the Other)的想象,以及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的出现。他们是怎样筹划20世纪上半叶中德之间关系的?影像为了解殖民帝国的人口提供了便利,它们也反映了这些人的恐惧、企望和幻想。它们在引导19世纪末定义集体认同性和形成民族记忆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在使认同性机制得以普遍承认方面有重大意义。它从负面揭露了欧洲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理想主义。画像如一面镜子一样显示了德国社会携裹着强烈的优越感作用于中国社会。它们见证了德国的文化输出和文明化计划。同时,它们也成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这是一种通过对他者的想象而反映出来的自我欣赏,是通过对他者的虚构回归自身的行为。我把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模式以及模式的转变问题上,也特别关注制作条件:原料、方法、技巧等等。我探讨了生产的社会、经济、仪式组织,试图揭露出在象征符号上什么东西是最基本的。但是影像的生产不仅仅是它们的制作,它也是整个的、以赋予影像某种权威性、论证它们作为社会客体的价值和保证它们的有效性为目标的操作。注意力直接集中于影像形成的条件方面,而且不仅仅是它们的形式,更应该突出拥有多种多样话语的工作的奇异性,深入思考不同类型影像的独特之处。

      在我所收集的资料中有许多是来自位于柏林的德意志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明信片。它们是对那些积极参与“制造”历史的人的文献记录。我决定考察一下涉及青岛和中德关系的历史的明信片,还有那些在青岛被写书写或被寄出的明信片,我将以作为若干论点的依据的方式展示89张明信片。它们究竟能够使人们获悉哪些有关中国以及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和德国的殖民地的感知呢?

      一、明信片的产生及其黄金时代①

      作为讨论的背景,简要概述一下明信片的历史是必要的。在1830—1880年间,影像席卷整个世界,泛滥于艺术界,介入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并成为当代世界的活跃因素。不到一个世纪,影像文明就牢固建立起来了。因此,明信片是一个相当新的现象。虽然它起源于早期的图片贸易卡(饰有手绘和印刷的封套)、拜访卡和名片(carte-de-visite)照等,但最晚不过19世纪60年代,第一张官方发行的明信片就开始销售了。引进名片照的做法在19世纪60年代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些小照片被制成半方(en masse)大小,与后来的明信片一样,刻画着一些著名人物、风景、艺术作品以及当时许多流行的主题,有的已经是彩色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