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首先要说明一下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因为比较严肃的历史论著似乎都不愿深谈或者回避这个问题。 1914至1915年蔡锷任职袁世凯北京中央政府期间,结识了南城陕西巷云吉班一位自称“小凤仙”的风尘女子。这在那个年代本是一件无足挂齿的寻常小事,据时人说:“北人视狎妓为极平常之事,父子兄弟可以同往,不过借之以销长晷,未必尽有醉翁之意,故人人趋之若鹜。”①但因这事正好发生在蔡锷京津脱险,海天万里,间关入滇,发动反袁称帝的惊天大事之前,于是便成了各种社会媒体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 就我所接触的资料来看,蔡锷这时确与小凤仙有所交往,而且还有迹象表明,当时无论民间还是官场,对于此事均有传闻。不过,在蔡锷逝世以前,却没有发现关于此事的任何直接记载,甚至连“小凤仙”三个字也不见于各种报刊,仅仅偶尔见到事态明朗化以后,才能理解的零星半点暗示性记载而已。如与蔡锷暗中有联系的欧事研究会成员1915年10月10日创办的、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上海《中华新报》,就曾在蔡锷逝世以前含糊其辞地报道过蔡锷是“变服乘骡车出京”的。②稍后,《香港时报》也在一篇时评中提及:蔡锷终于“天相豫州,犹能脱离曹阿瞒之圈套,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吾为蔡氏个人庆,吾为吾党前途贺也。雪巾车之耻,鞭平王之尸,勖哉。”③两则报道都没有直接说出小凤仙的名字。据蔡锷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的同学哈汉章后来说,前者是他和刘成禺、张绍曾、丁槐等人在蔡锷离京后为洗刷他们与此事有关的嫌疑,故意“以小凤仙坐骡车赴丰台,车内掩藏松坡”,向袁世凯政府报告的假消息。④如无哈汉章这事后的说明,后人很难明白这两则报道的真正含义,更难以知晓后者所云“巾车之耻”,实际指的也是上述《中华新报》所报道的假消息。所谓“巾车”,就是“有车衣遮盖的车子”,暗指蔡锷当日离京乘坐的是小凤仙的骡车。 但是,自1916年11月8日蔡锷逝世以后,小凤仙的名字和形象便开始频繁出现在当时的报刊和戏剧舞台上了,并由此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个人迄今所见,在报刊上第一次明确提到小凤仙三个字及其与蔡锷关系的文章,是署名戒甫的作者撰写的《蔡公松坡之轶事四则》,它发表在蔡锷逝世后的第四天,即1916年11月12日《长沙日报》的《文艺丛刊》上;在戏剧舞台上第一部涉及蔡锷与小凤仙关系的剧目《再造共和之大伟人蔡锷》,也是1916年11月12日这一天,在上海《申报》刊出民鸣社的大幅广告,说“十七夜准演双出好戏,《再造共和之大伟人蔡锷》”,其广告词曰:“共和民国得蔡先生而更生,洪宪皇帝为蔡先生而竟死,凡我国民方冀先生身任艰巨,利民福国,不料先生从此去矣,痛哉。本社因即择先生如何反对帝制,如何寄情声色,如何摆脱侦探,如何出险起义,如何被刺不成,如何血战入川,如何再造共和,一一演诸舞台之上。我人〔国〕之人痛先生之死,若人人见蔡先生之事,而人人志先生之志,民国不死,则蔡先生虽死犹生,得不死矣,可不观乎?”紧随其后,民兴社也预告“念一(二十一日)晚准演双出好戏《蔡松坡》”,表示会“将蔡先生在京如何被帝制派监视,如何遣眷脱身,如何入滇举义,如何得病,一一演将出来”。⑤而笑舞台则推出新编歌剧《筱凤仙哭祭蔡锷》,说“筱凤仙与蔡锷究有何等关系,筱凤仙何以哭祭蔡锷,恐知之者甚鲜,本舞台访得实情,编成斯剧……定于(十二月)十一夜开演。”⑥蔡锷家乡湖南新剧社也不甘落后,随即于《长沙日报》刊出广告,说准于12月16日在长沙育婴街上演“政治新剧《蔡松坡》”,剧中人物包括袁世凯、袁克定、蔡锷、唐继尧、小凤仙、小凤仙的母亲、云吉班主等数十人。⑦小凤仙的名字就是从这时起开始出现在各地戏剧舞台和报刊媒体上的。而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能如此神速搬上舞台,也说明他们的交往,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否则,何能在蔡锷去世仅仅四天,至多也不过一个月,就写出剧本,完成排练,公开上演呢? 蔡锷的逝世,揭开了他与小凤仙话题的历史序幕,此后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文艺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依据新的价值观,重提他们这段往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以《英雄美人》为题再次将其搬上舞台。⑧1948年,又有人写就三幕历史剧《袁世凯》,述及蔡锷如何逃出北京。⑨1950年代以后,我国内地虽一度失声,而台港澳地区却热度不减,1953年香港推出电影《小凤仙》,饰演小凤仙的李丽华一炮打响,成了耀眼的电影明星。1981年10月,大陆在改革开放中隆重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拍成电影《知音》,在全国各地上映,风靡一时,扮演蔡锷的王心刚还因此荣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与此同时,以此为题材的各类戏剧节目,如话剧《一代风流》、同名京剧与越剧《蔡锷与小凤仙》、其他剧种《大将军与小凤仙》,等等,也在各地纷纷上演。稍后,刘晓庆又集资拍摄了由其亲自饰演小凤仙的电视连续剧《逃之恋》,长达30集。这些戏剧影视节目,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感染力量,不但使蔡锷的英名重放光彩,也使小凤仙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以致时至今日,仍有众多蔡锷“粉丝”,对这一历史话题津津乐道,谈论不休。打开Google(谷歌)网页,输入“蔡锷与小凤仙”6字,竟可搜寻到数万条相关信息。学术界的状况似较影视戏剧界略显寂寞,检视当今各种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如《辛亥革命史》、《中华民国史》等,对蔡锷与小凤仙这桩历史公案几无只字提及。⑩但也有多种离不开这一话题的论著问世,仅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有多家出版社推出《蔡锷传》,并首次出版了专题著作《护国运动史》,至于相关文章就更多了,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为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知音》和戏剧之余,能观其戏而知其人,“就历史写了《小凤仙其人》”、《再谈小凤仙》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11) 这些戏剧影视节目和学术论著意在告诉人们什么?娱乐之外还有没有共同的思想指向?除少数学术论著对个别问题存在不同意见的讨论外,多数舆论在主要问题上的认识似已取得一致,那就是小凤仙是“爱国名妓”,云南护国起义的“幕后人物”,蔡锷“最后靠了小凤仙掩护的力量,终究脱离樊笼”,“从北京到了……云南”,论起小凤仙“对于国家的功勋”,实在不下于当时的蔡锷,堪称“造时势的巾帼英雄”。(12)对于蔡锷与小凤仙的关系,则普遍认为他们的“相恋”,“并非乌有,确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的一则佳话,富有传奇色彩”。(13)经过众多戏剧影视节目的渲染,这些基本看法更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几乎成了社会的共识,以为这就是蔡锷和小凤仙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