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国民性与民族性:清季民初国歌的制定及其争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小野寺史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助教。(京都 6068501)

原文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近十年来,有关近代中国政治象征符号的研究十分活跃。自2000年英国学者哈里森(Henrietta Harrison)出版了《共和国民的塑造:中国的政治仪式及象征符号》之后,关于民国时期形成的各种政治象征符号——如孙中山遗像、中山陵、国旗五色旗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等——及其对国家统一所发挥的作用,涌现了不少颇有分量的论文,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尽管如此,与形象符号比较,国歌这一被赋予了政治象征意义的声音符号的学术研究,至今却并不多见。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到北洋政府时期近代中国的“国歌”问题,尤其是该时期围绕国歌问题展开的讨论、国歌的具体制定及推广过程。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9)01-0090-11

      近十年来,有关近代中国政治象征符号的研究十分活跃。自2000年英国学者哈里森出版了《共和国民的塑造:中国的政治仪式及象征符号》①之后,关于民国时期形成的各种政治象征符号——如孙中山遗像、中山陵、国旗五色旗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等——及其对国家统一所发挥的作用,涌现了不少颇有分量的论文,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尽管如此,与形象符号比较,国歌这一被赋予了政治象征意义的声音符号的学术研究,至今却并不多见。关于近代中国国歌的制定与演变,过去已有孙镇东②、忻平③、皮后锋④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但依据原始资料的却很少。最近,李静发表了一篇论文,通过较翔实的资料论述了北洋政府制定的国歌即《卿云歌》,分析颇有精到之处⑤。

      关于晚清以来中国接受西方音乐历史的研究,在日本以槚本泰子为代表,她曾论及中国接受西方音乐方面的重要人物萧友梅为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歌《卿云歌》谱曲⑥。但槚本所关注的,主要是1930年代上海的西洋音乐活动,而对以国歌为代表的音乐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则并未进入她的视野。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到北洋政府时期近代中国的“国歌”问题,尤其是该时期围绕国歌问题展开的讨论、国歌的具体制定及推广过程。

      一、中国第一首国歌《巩金瓯》的诞生

      清末出使英法俄国大臣曾纪泽,在光绪九年(1883)到十年(1884)的日记里数次记述他曾作“国调”词谱,名“华祝歌”。

      (光绪九年九月二十日,1883年10月20日):作乐章一首,兼排宫商,以为国调。……听女儿奏国调。

      (十月二十八日,11月27日):录所作国调,名曰“华祝歌”。

      (光绪十年一月四日,1884年1月31日):写“华祝歌”,并注宫商节奏。

      (闰五月一日,6月23日):养生会乐工来学“华祝歌”,为之正拍良久。⑦

      后来,同样成为出使英法义比国大臣的薛福成,在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一日(1890年6月27日)的日记里写道:

      又查旧卷,英外部于丁亥年(1887)咨送兵部尚书节略,询取中国国乐乐谱,以备兵丁谱奏之用。前任刘大臣(刘瑞芬)照复云:“查中国乐章,译为欧洲宫商,可合泰西乐器之用者,仅有一阕,名为《普天乐》。相应将乐谱一册,备文照送查收。”按《普天乐》者,曾侯(曾纪泽)所制也。⑧

      关于“普天乐”与上述“华祝歌”是否同一首歌?到底是什么样的歌?尚未发现相关佐证。不过,这可算是清末关于国歌的最早记述。

      后来,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二十四日(1903年6月19日),驻清日斯巴尼亚公使贾思理(Don Manuel de Carcer y Salamanca)向外务部照会:“接贵王爷颁到贵国国乐一通,……速行赍送敝京收存,以便贵国护使到该处时奏迎。”⑨另外,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1906年9月15日),天津初级师范学堂祝贺宣布预备立宪而开演说会,该校“少年军乐队”准备演奏的,除《黄帝歌》、《中国军歌》、《运动歌》、《扬子江歌》等学堂乐歌之外,还有《国歌》⑩。这些“国乐”、“国歌”到底是怎样的歌,至今尚不清楚;但似乎不是清朝正式制定的“国歌”。还有,“国乐”与“国歌”这些词汇是否有区别,也是应该探讨的问题。

      后来,礼部左参议曹广权奏请编制“国乐”,所奏内容如下:

      国乐亟需编制,拟请饬下出使各国大臣,考求乐谱咨送到部,以便会同乐部各衙门,延聘海内知音之士,共同考订参酌古今编成乐律,请旨颁行。又军用之乐歌,未加修订,应请饬下乐部,将有合军用之歌辞及其乐谱编辑,会同军谘处、海军部、陆军部,详加修订。(11)

      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1年1月25日)礼部“奉旨允准”,宣统三年六月二十日(1911年7月15日)议复如下拟编制国乐办法:

      考东西列邦,国乐一经颁定,举凡陆海军队暨外交公讌,无不一律通行,良以全国极致钦崇遵奉,不容歧异也。惟是我国国乐,迄今未经编制。即前出使大臣曾纪泽所拟国乐,亦未奏定颁行。洎自陆军成立以来,则别制一章,指为国乐,各国已多有传习之者,殊不足以表示尊崇,垂诸久远。臣部前奏请由出使各国大臣考求乐谱,嗣准将欧洲及日本等国乐谱,陆续咨送前来,现经臣等公同集议,详细研究。窃以为我国朝会燕餐所用乐章典丽矞皇,允宜奉为楷则。至各国国乐,定义制音类,皆别具本原,自未可舍己从人,轻斁盛典。所有应定国乐,拟请由臣等延聘通才及谙习音律人员,参酌古今中外乐制,详慎审订编制专章,请钦定颁行。(12)

      可见,当时需要“国乐”的理由是“陆海军队暨外交公讌”。此奏亦得谕旨允准,于是,典礼院(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五日[1911年7月20日]改组礼部)署掌院学士郭曾忻上奏“国乐”。

      臣等遵即遴委禁卫军军谘官不入八分辅国公衔镇国将军溥侗、海军部参谋官海军协都统严复,同任编制事宜,当经钦遵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乐制,旁考各国乐章详慎审订,协比声律,交由禁卫军乐队演习娴熟。复经臣等会同研考修正,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堪以昭示来兹仰副盛典。谨另缮清单,恭呈御览,伏候钦定颁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