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然吉森、索热森和谷朗森 在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西藏与森巴战争中,时驻藏大臣孟保的奏折中提到:“臣等访查得拉达克迤南有然吉森一大部落,其属有二:一曰索热森,一曰谷朗森,皆其所属,而通呼之为森巴。”① 又黄沛翘撰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西藏图考》卷6《藏事续考》亦云:“森巴者,其部有三:最大而远者,曰然吉森;次曰索热森、曰谷朗森。道光二十一年,索热森酋俄斯尔遂因拉达克来侵藏。”这是驻藏大臣孟保等从西藏人口中了解到的情况。然吉森、索热森和谷郎森是何意,指何国、何地?长期以来,无人阐释。 我以为,“然吉森”,应指19世纪初在印度北部旁遮普一带建立的锡克王国,其统治者名兰吉特·辛格(Ranjit Singh)。在他统治期间,锡克王国逐渐吞并了其西北的克什米尔地区,遂与中国西藏所属之拉达克邻界。② 所谓“然吉森”是兰吉特·辛格一名之异译,辛格(Singh)之“格”又可不发声,可译作“森”;以其统治者之名,来代表其统治的锡克王国。 在当时,兰吉特·辛格统治的克什米尔西南有一个名叫“查谟”(Jammn)的小邦,其族称道格拉(Dogra)人,统治者名古拉伯·辛格(Gulab Singh),原也臣属于兰吉特·辛格之锡克王国。所谓的“谷郎森”,应即查谟土邦统治者“古拉伯·辛格”之异译。 古拉伯·辛格势力逐渐向北扩张,兼并了北部基希德瓦尔(Kishtwar)等地,并设立省区。任命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Wazir ZoWar Singh)为该地区省长。③ “瓦齐尔”系官职名,中国史籍译为“倭色尔”或“俄斯尔”,而佐尔阿弗尔·辛格,则译作“索热森”,即指查谟古拉伯·辛格所属一个省区,以长官名为代表。此即在道光二十一年率军入侵西藏拉达克之“索热森”的“俄斯尔”。 总之,中国汉文史籍的“然吉森”系锡克王国统治者兰吉特·辛格名之异译,指当时印度锡克王国;“谷朗森”为锡克王国所属之查谟土邦统治者道格拉人古拉伯·辛格名之异译,指查谟道格拉人;“索热森”则为“佐尔阿弗尔·辛格”之异译,指查谟古拉伯·辛格所属基希德瓦尔等地所设省区。而西藏所称之“森巴”,则是因上述三地统治者姓名最后为“辛格”(森),“巴”(pa)藏语“人”之意。 二、西藏森巴战争最后一战谁是胜者? 清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841至1842年),西藏西部边外今克什米尔地区查谟(Jammn)土邦统治者古拉伯·辛格(Gulab Singh,中国史籍称为“谷朗森”)派遣其北边一省区的省长佐尔阿弗尔·辛格(Wazir Zorawar Singh,中国史籍称为“索热森”或“俄斯尔”、“倭色尔”)④率军从其征服的原西藏所属拉达克,向西藏西部阿里地区进攻。入侵军队大约有6000人,其中道格拉查谟兵士约3000人,其余是拉达克人和司丕提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这支军队分三路入侵,很快占领了西藏西部杂仁、补人、茹妥、达坝噶尔、堆噶尔等五地。驻藏大臣孟保及西藏地方政府派遣代本比喜及噶伦索康·策垫夺吉等率藏军反击。年底,大雪封山,西藏军队在多玉(Do- yo,藏文作rdo klayw,在今阿里玛法木错南)击溃了道格拉(森巴)军队,俄斯尔(即佐尔阿弗尔·辛格)在战斗中被杀死。藏军乘胜西进,收复失地,并一直进军到拉达克首府列城。此后,古拉伯·辛格又派遣迪万赫里金德(Dewan Hari Chand,中国史籍作“叠洼”),⑤ 率数千道格拉军队重返拉达克,与藏军展开了激战,双方互有胜负。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藏军退至今班公湖南之咙沃玛(Klug yogma,孟保《西藏奏疏》作“咙沃”)。⑥ 在此地,双方进行了最后一次决战。 关于这次在咙沃玛的决战,印度及西方的文献、著作与中国西藏方面的文献记载结果却大不相同。中国西藏方面的资料,如时任驻藏大臣孟保的奏疏中说: 窃于本年九月二十二日,据噶布伦策垫夺吉等报称:今有贼目倭色尔之妻求约森巴头人巴占并克什米尔缠头回子,现有四千余人,由拉达克界外之夺苦地方前来,声言报复。噶布伦在唐古特边界咙沃地方扎营防守。于七月二十七日,有森巴贼目巴占带领番众,直逼咙沃营盘,与我兵拒敌,连日接仗,随将贼目巴占歼毙,并杀毙番贼一百二十余名,贼众退去二十余里,与噶布伦扎营之所仅隔大河一道。该贼暗将河之上流砌立长堤,灌我下游营盘。噶布伦当将官兵移至高阜紧要之处,设法抵御。复于八月初二日,有森巴头人叠洼带领贼众分起前来,两相接仗。我处阵亡如琫夺结策旺、甲琫吉普巴等二名、定琫二名。我兵尽力抵御,复杀毙贼众二百三十余名、头目二名,未容该贼阑入唐古特境。该贼因连次败衂,遂派小头目热登及通事阿密足来营求和。噶布伦策垫夺吉及戴琫(代本)比喜密察该贼情形,实有畏惧之意,始行允准。于八月十三日,据谷郎森并然吉森及克什米尔各部落之头人叠洼等,同具悔罪永远不敢兹事切实甘结,该头人等即将各番众全行撤回等情禀报前来。⑦ 又据西藏地方藏文档案资料,森巴派两人到藏军“求和”,因为没有政府的命令,索康噶伦等接受了森巴人的求和,并“派噶尔本觉杰和三个助手,他们毫无惧色,出城、过河流,迈着矫健的步伐,挺胸昂首进入敌战营”。但森巴因其官职小,而不予谈判。后索康噶伦与代本比喜等人森巴营,与之谈判,议订立和约。⑧ 而关于咙沃玛之战,有的藏族学者根据上述西藏地方档案做了叙述:森巴人筑堤放水淹藏军军营后,索康噶伦“指挥若定,稳住阵脚,将我军迁到附近的一座大土丘上,并挖壕筑垒,依托沙丘,声势复振。七月二十二日,森巴大头目德恩赫热金等带领众多贼兵,与我军对阵……大头目德恩赫热金看到我军势不可挡只得狼狈收兵。敌军在我军的沉重打击下,最终失去了再次应战的能力,为了挽回败局,只好派人请求和谈。这是藏森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最漂亮的一战,最终以我方完全胜利,敌人彻底失败而告结束”。⑨ 但是,也有的藏族学者如恰白·次旦平措等撰《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一书,则认为此役“西藏军战败”,比喜等人被俘。⑩ 在印度、克什米尔及西方一些论著中,却对这次战争的结果有不同的叙述。如原在克什米尔土邦任职的官员毛尔维·赫希默杜拉·汗撰写的《查谟史》一书,对这次战争是这样叙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