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L879.41 文献标识码:A 太平天国壁画早在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广西永安(今蒙山)期间就已出现。天王洪秀全居所“门内涂黄,对画龙虎”[1]。1853年1月太平军攻下武昌,“盛饰伪宫,僭越非分”[2]。同年3月太平军克南京,改称天京,据为首都,壁画更成为各级府第衙馆用以“判尊卑”和“壮观瞻”的主要艺术手段,以至“门扇墙壁,无一不画”[3]。为此,太平天国还特地设置了专门负责绘制壁画等事务的机构“绣锦衙”,委任“典绣锦”官员掌管,广泛招募画士、画工到天京从事绘画工作。从天王宫殿到基层衙署,门皆画龙凤虎象鹿豹各有等差,丞相至军帅衙署公堂画龙,师帅至两司马衙署公堂画虎[4],墙壁“皆杂彩涂饰”[5],多画山水花鸟,“鱼雁鹅鸭等类”[6]。太平天国后期,这种壁画艺术又随着其势力所及,流行到统辖的各个地区。如安庆英王府“门墙皆彩画”[7];无锡“征工匠,穷绘事”[8];绍兴“门厅屋皆画龙虎,厅事两旁画虎豹狮象”,“各画五彩”[9];嘉兴“四壁龙象,涂饰绝华”,壁画“土木丹青,穷极工巧”[10]。直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之时,城中的太平天国府第衙馆依然是“门内墙壁皆彩画鸟兽”[11]。天朝宫殿亦是“满壁绘画”[12],“殿尤高广,梁栋俱涂赤金,文以龙凤,光耀射目,四壁彩画龙虎狮象”[13],“禽鸟花草,设色极工”[14]。由此可见,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官方的倡导,壁画之风极为盛行,遍及苏皖浙等各个地区。 太平天国失败后,这些壁画,遭到清政府毁灭性的破坏,绝大部分荡然无存。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除了从时人记载中对太平天国壁画有所了解外,几乎对其真实面目一无所知。这种情况直到1952年随着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某王府18幅壁画的发现才告结束。经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鉴定公布后的太平天国壁画艺术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发现之后,苏浙皖等当年太平天国统治地区又陆续有发现太平天国壁画的报道。对于这些壁画,学界和文物部门进行了鉴定,有的已经达成共识,有的至今尚存在很大争议,给太平天国壁画文物的鉴定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存在争议的壁画做进一步的探讨,得出结论。 太平天国壁画鉴定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鉴定者应了解中国壁画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太平天国壁画的特点,注意运用考古学、建筑学、艺术学、社会学、物理学、化学和太平天国史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考量,才可能得出比较接近于事实的结论。切忌凭想象曲解文献典籍,或按需要取舍物证口碑,轻易下结论,误导学界,贻害后人。 在具体的鉴定方法上,首先要搞清楚发现壁画的所在地,必须是当年太平天国统辖、活动过的地区,如果不是,这些壁画就与太平天国无关。 其次,发现壁画的建筑物必须是太平天国所建,或建于太平天国之前。据文献记载,太平天国各级府第衙馆,除少数重要王府为自建外,一般都选择各地“民居之高大者加以彩画”[15]。壁画所在建筑物的建造年代,若建于太平天国时期或之前,就存在是太平天国壁画的可能;若建于其后,就排除。 第三,必须搞清楚发现壁画的建筑物,历史上有没有做过寺观、社坛或祠堂、会馆等。因为中国壁画历经几千年,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宋代以后卷轴画开始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壁画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除了宫殿园苑的梁枋檩柱上需要彩绘装饰外,只有寺庙、道观、社坛、祠堂和会馆等公共场所还绘有壁画。这些建筑的壁画既是为了装饰,也是为了教化,一般官署和民居类建筑是不绘壁画的。而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均来自社会下层,广大人民群众经常接触并喜闻乐见的壁画艺术对他们影响很大。所以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壁画艺术受到重视和大力提倡。对此,地主文人多有讥讽,称涂饰壁画的太平天国衙馆“若祠庙”[16]。但这却为后人鉴定太平天国壁画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物。凡发现壁画的建筑物,如果没有做过寺观祠馆类,就有可能与太平天国有关;反之,若做过寺观祠馆类,就要格外慎重。 第四,如果条件许可,还应对发现的壁画颜料以及附着物的墙壁或板壁适当取样,在试验室里进行化学分析和物理试验,以验证其物质成份并断代。 第五,发现的壁画内容必须符合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太平天国壁画内容有严格的规定,是太平天国等级制的一种标志。太平天国后期,也出现了一些描写生产劳作和军事斗争的壁画。这些壁画恰恰是太平天国时期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鉴定时,通过仔细观察壁画内容、技法和风格,认真核考有关文献及太平天国典制,再综合前述要素,应该不难辨别真伪。 需要强调的是,太平天国由于独尊天父上帝,禁止一切偶像崇拜,所以规定壁画艺术创作“不准绘人物”[17]。这个规定在太平天国前期得到了严格遵守,但是经过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上下普遍对拜上帝信仰产生了动摇,人心冷淡,纪律涣散,给太平天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因宗教原因“不准绘人物”的规定也随之松弛。再加上太平天国自广西贫瘠落后地区来到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后,受后者经济文化的影响,其艺术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江南盛行卷轴画,文人画士多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太平天国占领江南地区后,大量文人画士和民间画匠被征募来为太平天国服务。这些画士、画匠自然都得按照太平天国的规定去绘画,同时也尽可能发挥各自的特长绘制壁画等艺术作品。在太平天国后期纪律涣散和规条松弛的情况下,太平天国官员若没有提出特别的要求,这些画士画匠当然会以自己擅长的笔法来绘制各类壁画作品。据清人齐学裘《见闻续录》卷十二“朱小尊”一文记载:太平军攻克浙江金华时俘获了朱小尊,“贼问彝(即朱小尊)在妖里所做何事?彝云绘画为生。贼闻大喜,即向拿令旗贼首说,此人能画画,我们将他带回馆子画画岂不妙哉!贼云甚好……当晚至金华府城内馆子,贼云请先生画画。彝即大挥秃笔,画官兵长毛交战,兼画各色花卉翎毛,又写文书信件。贼酋大喜,待如上宾。”朱小尊明明画了违反规定的交战人物画,太平军将领不但不追究,反而待如上宾。今金华侍王府就保存着描绘劳动人民生产劳作形象的《樵夫挑刺图》和《四季捕鱼图》等壁画作品。南京黄泥岗《太平军作战图》上也出现了十多名将士英勇作战的形象。这种突破使得太平天国壁画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一批现实主义的作品,给沉闷的太平天国壁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作源泉。所以对出现人物形象壁画的鉴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墨守成规,轻率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