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公元1791年),由程伟元、高鹗修订续作补充完成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之后,便有《红楼梦》人物绣像和插图随之出版,从此拉开了有清一代《红楼梦》绘画创作的帷幕。不仅小说脍炙人口,而且引人入胜的《红楼梦》绘画也广泛流行,《红楼梦》小说与绘画的有机融合,使《红楼梦》风靡于清代中后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一 清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时期。从清初顺治皇帝开始,几代皇帝都热衷于绘画,其中包括“康雍乾”盛世中的三位帝王。他们对绘画的热爱影响到整个清代对绘画艺术的重视。虽然清代没有设立专门的翰林图画院这样聚集画家服务于宫廷的专门机构,但是仍然设立了从事专门工艺品制作的综合性机构如意馆,并在宫内延揽了许多画家,参与宫廷的古画复制和绘画制作。由于清初经济的恢复,文化也随之发展。皇帝对绘画艺术的青睐,推动了清代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自乾隆五十六年程甲本的付梓问世,《红楼梦》绘画便随之诞生。首先,随《红楼梦》小说刊行的绣像和插图,就成为清代红楼绘画的先河。① 这是继明代小说发展和插图艺术的珠联璧合之后,清代继承了这一优秀的文化样式。清代人物画以《红楼梦》绣像、插图发轫,为清代仕女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文学即小说与绘画的结合上,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继而,随《红楼梦》小说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红楼绘画艺术也开始从单一的绣像、插图形式,向绘画的其他高端领域和多层面延展。 清代《红楼梦》绘画,除以白描为主体的木刻版画形式之外,又扩展到文人画的小写意人物半工半写的形式,以及出现了表现红楼故事的青绿山水、楼台殿阁等工笔重彩和界画等多种形式的参与,从册页到长卷,由逸笔草草到精工重彩,到清末清宫也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红楼梦》故事壁画,包括颐和园长廊内今仍存在的彩绘红楼故事画,以及民间香山四王府小学内的晚清苏式红楼题材的壁画等。广大民间的红楼绘画由小说绣像插图脱胎出来,为广大民间工艺美术制做提供了素材,特别是民间年画的参与,更使红楼绘画变成了受众广泛的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并得以在社会上广泛地流行。这样,作为一部小说所衍生出来的红楼绘画,就极大地丰富了清代中后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成为这种时风的注脚。借助《红楼梦》的风行,使趋于衰落的中国人物画得以复苏,由于多层面画家的参与,使《红楼梦》绘画形式也变得既丰富多彩,又蔚为壮观。 二 中国小说艺术,在唐宋传奇和话本的基础上,到了明代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出现了让各个层面都愿意接受的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明代小说的发展引发了画家的参与,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活灵活现的小说人物绣像和故事插图。明代出现的以陈老莲为代表的插图艺术,它以简洁的白描形式,塑造人物、描绘故事情节,为小说与绘画的结合创造了新颖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流变,由古代圣贤和帝王图像的白描,进入世俗的小说领域,画家借助传统绘画的技法,塑造小说中的人物与描绘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陈老莲继承了李公麟、赵孟頫同代画家的白描技法,以自己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使他的绣像插图人物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陈老莲绣像插图中的人物,一反传统白描人物的温润流畅和温文尔雅的格调,以人物造型躯干伟岸的夸张变形,衣纹细劲清圆的形象,浑然有太古之风的人物画,开拓了明代人物画的一代新风。他的代表作如《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西厢记》等,为清代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小说和插图艺术的形式,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独具特色的民族绘画风格。 《红楼梦》随着抄本时代的结束,1791年萃文书屋推出的木活字本《红楼梦》,封面题有“绣像红楼梦”,扉页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刊有绣像人物,《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等共24页,前图后赞,次目录。以后程乙本、程丙本、东观阁等诸本,都依照这个模式刊行。只是每一次梓行,各出版者都冠以“新增”字样,如宝文堂刊本,就有“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背后有题记,首程伟元序,次目录。绣像自警幻仙姑至刘姥姥共64页,各配“西厢”及花名,前文后花。绣像则同王希廉本。② 所谓“王希廉本”,即《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是王希廉、姚燮、张新之三家合评本,这个系列在清代主要有: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印本;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石印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石印本等。今上海古籍出版社曾于1988年以三家评本《红楼梦》整理出版,原有绣像120幅,保留了13幅,余者删掉。③ 这是清代晚期《红楼梦》绣像插图颇具代表性的本子,从这部小说的绣像插图就可以由一斑而窥全豹了。 绣像,“原指绣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来,若干通俗小说前面,均有书中人物的图像,以增加读者兴味,因用线条勾描,绘制精细,也称‘绣像’。”④ 明清画家把小说中的人物提炼出来,以画家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以画家个人的绘画风格,把书中人物塑造出来,帮助读者对小说人物加深理解,帮助读者展开形象思维。清代《红楼梦》绣像插图基本沿袭明代模式,绣像以单人独幅样式,百回为200幅。《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一般插图配成240幅,插图以景为主,人物活跃其间,主要人物形象靠绣像来完成。《红楼梦》从三家评本插图可见,共存图240幅,内容多紧扣章回的题目和中心情节而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