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们在谈论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教育时,表现出来的情形十分复杂:一种观点认为现代艺术来自西方,因此只要照着西方的路子走就行;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既然是中国艺术创作和中国艺术教育,一切都只能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进行,只要把中国自己的古代艺术画卷挪到今天进行当代意义上的复制和置换也就自然到位了,用不着花力气去探讨什么本土艺术的当代化,或者当代艺术的本土化问题;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无所谓,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反正是我行我素。更有极端者,为了与世界接轨或者与世界一体化,真是恨不能用英语来从事中国的艺术创作。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提艺术创作的中国立场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件小事了,不仅如此,在我看来,还应该将艺术创作的中国本土路线图高悬在当代艺术王国的眉头上,让那些一迈步就朝着西方而去的中国艺术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 要在真正的意义上谈论和思考中国当代艺术,一旦回避当代艺术的本土话题,或者讳言当代艺术的中国形象,在笔者看来,决不仅仅是艺术家是否具有本民族的艺术身份问题,而根本就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形象的策略性误读,或者说有意诋毁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形象。因此,要在真正意义上厘清中国当代艺术,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回避:即艺术的评价体系、艺术评价的主体地位,以及艺术评价的本土立场。 一、评价体系 构建当代中国艺术评价体系,无疑是我们当今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其已经成为中国艺术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从事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朋友聚在一起,总离不开“本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主体与客体”、“中心与边缘”,特别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艺术评价体系”这些话题。一个中心的议题集中在:中国当代艺术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又总是和“本土艺术文化形象”、“当代艺术批评”这样一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因而更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把握。但问题终归是问题,它被凸现出来,被那么多敏感的心灵感觉到,思考,并要求着表达,表明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确实已站在它的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选择。 要构建当代中国艺术评价体系,最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从什么地方着手?我们已有的评价体系是不是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是否可靠?按照我的看法,中国当代艺术已有的评价体系完全是来源于西方的,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自己的艺术文化形象是极端模糊和不可靠的。我们究竟拥有什么?似乎谁都不愿意深想和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很容易看别人或者等待别人来回答,自己很少面对,很容易跟着别人起哄。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我们严重地忽略了我们赖以立足的而且是极为深厚的本土文化。我们很容易产生相应的文化错觉:只要是本土的,就一定是老土的、落后的、保守的;只要是西方的,就一定是当代的、先进的、时髦的。包括“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和坏的艺术”的评价尺度,都只能由西方艺术的审美价值尺度来衡量。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们一说到中国艺术,不要总是集中在一些极端次要的话题中,诸如欧洲版,还是美洲版,是欧洲的升级版,还是美洲的领衔版。你的艺术是德国的,还是美国的。仿佛这样来探讨艺术,就是很有身份的做派。很奇怪,当今中国艺术界,只要一谈到艺术,话锋肯定是这样,不会思考自己的本土身份,按照一些极端者的说法:“只要一谈艺术,就不要去谈身份,符合世界的就一定是好的。德国人、美国人都说好了,就不要再争吵了。做吧!按照欧美的方式肯定没错!” 这的确是一种文化错觉,或者说是文化上的东施效颦。即便如此,我们对西方评价模式的追捧与模仿也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低下头来,聚精会神地审视一番自己脚下的土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发现中国自身丰厚的本土艺术文化资源,也才能真正建立起当代中国自身的艺术文化评价体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于世界众声喧哗的多声部合唱中彰显出自己的声音,在真正的意义上树立起当代中国艺术评价体系自己的鲜明形象。应该说,“构建当代中国艺术评价体系”的提出,便是我们朝向这一目标的最初努力。 二、主体地位 沿着艺术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思考,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将凸显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艺术的主体性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要在艺术创作上突破西方的价值评价体系,并立场坚定地走中国形象,是绝对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我曾经在《走红的代价》一文中,对那些走红西方艺术界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许多走红西方艺坛的背后,其走红的原因是十分可疑的。尤其是受到国内一些批评家和媒介非理性地一味追捧,有的走红艺术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放心大胆地肆无忌惮地出卖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良知。他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中国本土艺术家。其本土艺术的文化价值记忆不仅变得模糊,而且还正更进一步地受到西方文化空前绝后的席卷。打一个比喻来说,由于他们在西方艺术的文化策略中,分得了一杯羹,甚至是丰富的文化大餐,上面摆满了名目繁多的西方艺术馅饼。馅饼里充满的肯定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内涵,而是西方人的策略,说的更严重些是西方人的文化阴谋,文化策动。在大笔美元、欧元、英镑等货币策略面前,一些所谓走红的中国艺术家,不顾自己的中国身份,更不顾国家民族的文化利益,心甘情愿地被收买,在那里出卖中国本土艺术家的文化良知,一切都用西方的艺术价值尺度来衡量自己的成败得失。由此,我们从他们睁开的眼睛中再也很难看到中国本土的文化风景,中国人自身的文化姿态。有的艺术家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策略,不仅没有应有的文化警觉性,甚至主动投怀送抱,心甘情愿地成为西方艺术的文化注释。说得更严重些,有的艺术家在全球化艺术语境中,不仅没有成为中国本土艺术的捍卫者,相反正是在“走红”西方艺坛的光环中,出卖了中国艺术的文化立场。透过一些走红艺术家的微笑,我们实质上看得出来,他们作为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已经变得模糊暧昧,本土文化的记忆变得十分遥远。他们的艺术肌体中布满了西方艺术的赘肉。脂肪过多、过重,从而导致本土艺术肌体的骨质疏松。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中国本土艺术的文化尊严是不屑一顾的。从西方艺术的策动者来看,他们之所以兴趣盎然地慷慨解囊要来包装打造这些中国艺术家,其实质是力图将这些艺术家在西方国家的文化战略中进行西方的价值清理,让这些艺术家失去中国文化的记忆,让他们在全球化当中被顺利地西方化,让他们的言说成为西方的文化口音,让他们的艺术成为西方视觉艺术大餐的辅助食品。更进一步地说,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中国艺术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西方国家文化战略最可靠的艺术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