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版画反思的三维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凤阁,深圳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美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版画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版画创作在视觉革命和语境变异中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版画理论在本体自觉与观念更新中进行着精神家园的重构;版画教育在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演变中尝试着教育机制与教学模式的更新。30年版画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欣慰,但其中的问题与隐忧也曾使版画同仁困惑。本文从三个视角对30年版画的反思、梳理,或许有助于人们对它的清醒认识与深入思考。

      一

      版画创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于上世纪80年代走向峰巅,90年代在风格裂变中回落于平原,新世纪在格局重组后,学院版画走向前沿。其间由于创作队伍的瘦身及某些版画家的转产,曾使人有版画滑坡的忧虑与慨叹,然而艺术质量的稳步攀升与创作样态的纯正,又令其他画种的艺术家亦刮目相看。

      

      郑震《薄暮时分》版画 34.3cm×48.2cm 1979年

      

      宋源文《不眠的大地》版画 32.5cm×79cm 1979年

      80年代版画的繁荣得力于改革中环境的转好,得力于海禁大开,对画家创作热情的激发。当时的专业画家队伍可谓三世同堂,三四十年代起步的老画家积压多年的创作欲望如泉喷涌,不断推出新作;五六十年代起步的中年画家群一发而不可收,大都以成熟的姿态进入创作盛期;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版坛新秀也崭露头角,有的起步便高,体现出学院训练的扎实功底及其新观念、新知识结构给版画带来的生机。除以上的专业画家外,业余版画群体蜂起,是此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各地的工业版画群体,农民版画、林区的版画群体,还有一些省区的少儿版画都十分活跃,这不仅壮大了版画的声势,而且使版画空前普及。此时期版画社团也纷纷在各省、市、地成立:五月版画会、贺兰山版画会、新地版画会、劲草版画会……加上全国性的版画组织与各省美协的版画机构,据统计至80年代中期已近百个。版画社团往往以集体的方式搞活动、办展览,以群体结构轰动画坛。但有些在创作中存有追风互仿的弊端。所以真正体现当时艺术水准的,仍是专业画家及院校教师的创作。

      

      张祯麒《皎皎江月》版画 47cm×57cm 1979年

      就整体而言,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的版画创作是建国后“文革”前版画的承继与超越,无论是乡土写实版画,还是风情版画,仍以具象写实手法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转述,只是由于当时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与对形式美的讨论,使画家更重本体的探索与情感的抒写,从而使版画印制更考究,技法更丰富,由以往的相对粗糙而趋于精良。包括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发掘,打破了以往以木版为主、铜版石版为辅的单一格局。丝网版画在80年代初起步并飞速发展,纸板、石膏板、吹塑板等各种板材的利用,以及综合技法的实验等,使此时的版画虽在精神取向上略显单一,但在工艺技法层面已相当丰富多样。

      

      力群《林间》版画 38cm×38cm 1980年

      版画的转型比油画国画略晚,当’85新潮使美术界强烈震荡之时,版画却略显沉稳与守常,但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掀起的冲击波,使版画在对传统的挑战中趋向现代。其转换表现为创作主体观念的裂变与艺术取向的分流。以往大一统的艺术观受到置疑、消解甚至否定,尽管也有一些老版画家与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年版画家仍然倡导版画与生活联系的传统及艺术服务大众的思想,但一些年轻版画家却已无意于新兴版画传统的弘扬,而着力于精神层面的突破,具体体现为自我表现的意识增强,而忽视大众的审美趣味,重个体生命体验,而表现社会生活的意识淡化。有的版画家提出要“扭转重生活无生命的审美倾向,把深层的精神体验作为版画发展的前提,使我们的版画在本质意义上明确版画是表达自己精神、思想的一种视觉语言。”① 有的版画家认为:我不是厨师,没有义务迎合大众的口味。有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甚至不能被大家所接受,但它体现着版画家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种观念的分化造成了艺术取向的分流,从而结束了版画的单一取向与附属状态而走向多元与自主。

      

      韩黎坤《喜相逢》版画 48cm×60cm 1980年

      艺术取向的分流,是从对传统的挑战与破坏开始的,那种单一的具象写实语系与大一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冲击,从而分化为多种创作方法并存,各种表现手段互补的局面。既有现实主义的,也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甚至借助西方超现实主义手法,实现对奇异效果的表达。形式语言既有具象写实,亦有抽象变形,有些作品趋于符号化。现代手法的运用,使版画的视觉形态发生巨大变革,表现在图式结构上,往往“突破三维空间的局限与传统的透视法则,以时空错位的构成方式,打破和谐而追求失衡感,倾斜重心而追求失控感,颠覆秩序而追求零乱感等。”② 在造型与色彩语言上,亦从传统脱出,或变幻本土的民间语言资源,或借助异域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语素,而着力于形的幻化与色彩变奏。或打破完形而追求一种残缺、扭曲感,或突破色彩规律而在稚拙中追求意向效果。甚至黑白布局与刀痕肌理的置陈,亦追求一种随意性、偶发性,从而营造一种视觉张力或怪异的氛围。更有画家走出版画,或通过其他绘画手段的介入,或通过走进装置及版画布展方式的改变,实现对版画传统范式的破坏。应该说,这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一场视觉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版画的面貌,其中虽然不乏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照搬与模仿,但真正意义的本体建设却从这破坏中开始。之后,版画家们通过反思与自省,在自我调整与个性寻索中走向自主、走向成熟,并刷新与丰富了中国版画的样态,使中国版画进入了躁动之后的平稳的多向发展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