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微与哥特艺术价值意义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春泉,南京艺术学院高职院院长,副教授。(南京 210013)

原文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内容提要:

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其独特主要表现在对其美学价值评价的毁誉参半。其评价的标准基本上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建立起来的古典主义艺术典范。但是,我们可以从大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哥特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味,以体现今天对艺术多元性的寻求。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新绘画风格建立之中包含了对中世纪末期基督教绘画传统样式和技能的吸收与改造,那就无可避免地包含了对哥特艺术的吸收与改造。对于15世纪的哥特式艺术而言,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对立因素,同时又是一个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具有建设性影响的竞争因素。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09)02-0071-04

      一 引言

      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且涉及到多极的评价,经过漫长的积淀,历史中的哥特式真实面目倒有些模糊了。哥特式艺术的不同评价受到欧洲民族发展历史中宗教因素、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呈现出持久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的观念之争。比较和审视有关哥特艺术史学、理论文本和历史画作,追寻南北艺术风格各自发展的轨迹,探讨其风格背后的深言大意,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哥特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宗教社会、民族国家发展之中生命精神的不同取向,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性是“北方艺术意志决然地放弃这异族的形式(意大利罗马的巴雪利卡),而为它自己创造出特有表现性的宏伟世界,它反对古代传统,因而是某种全新的和独立的东西。”[1]的确,沃林格尔的话一语中的,我们看到其后围绕着哥特大教堂的形制形成了一系列北方风格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的硕果之一——哥特晚期绘画艺术对意大利绘画在思想上、形式表现和材料技法层面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还表现在15世纪后期纵深轴向透视构图等方面,15世纪下半期,意大利复兴的不再是一个罗马艺术的古典图式,而是创建了一个更具科学性、更具视觉真实的全新的艺术风格。对于15世纪的哥特式艺术而言,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对立因素,又是一个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具有建设性影响的竞争因素。

      哥特艺术和哥特艺术史同时也是欧洲艺术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页,16世纪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乔尔乔·瓦萨里的艺术史巨著《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在此后哥特艺术史学中被贬斥为丑陋、混乱无序的艺术形式。这一状况直至19世纪后期由欧洲北方艺术理论家提出异见,由此产生了哥特艺术形式的是非论争。本文的研究课题就是基于以往对哥特式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所能掌握的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对哥特艺术的理论及其图像进行梳理,从哥特艺术风格作为北方民族国家为反抗罗马拉丁文化霸权的形式创造这一视角入手,探讨和分析哥特艺术的精神诉求、形式本质和风格特征。15世纪的哥特绘画艺术由于其鼎盛期的国际哥特式和哥特晚期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实践,为中世纪末期欧洲绘画的形式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意大利绘画艺术创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艺术史学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某些解释,但是,中世纪末期特别是15世纪南北方绘画艺术不仅在绘画材料技法上和表现上存在着差异,而且从时间上看几乎是同时的,在某些方面,北方哥特式艺术甚至是超前的。然而,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量艺术史著作中,这些历史现象往往被淡化和漠视,历史的真实总还需要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系统深入的研究,也还需要更多文本与图像的比较研究,把南北两种绘画风格发生和发展在同一时间上、在创作思想上进行梳理、比对并系统阐述。

      15世纪前半期,哥特式绘画艺术作为基督教传统艺术形式,在北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中已经发展为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特征和民族审美意味的艺术式样。而且,研读历史,我们也会注意到,这个时期的欧洲正是意大利政治日益衰败、内战四起的时期,同时也是意大利民族主义思想勃兴之时。其时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拉丁文古籍的研究意在复兴古罗马的文化和精神,以此来拯救民族国家的衰败,新思想由此通过欧洲基督教大一统管道向北传播,而艺术方面,北方的哥特艺术在基督教大一统意识形态之下流变为国际哥特式,关键的问题是国际哥特式艺术作为基督教传统绘画形式在意大利已经存在百年之久,宗教的利益和政治的需要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对艺术形式风格的选择,就必然表现出政治需要和利益需要二者价值取向的摇摆不定,因而,南方和北方各种复杂的民族政治因素渗透在艺术的交流中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思想观念对立,这在瓦萨里的表述中就非常显著。

      当然,从欧洲艺术发展的总体走向上看,意大利从文艺复兴起的三百年中基本上引领欧洲艺术的发展,可能由于这段历史的辉煌,人们常常想当然地认定意大利自始至终是辉煌的,而事实上,文艺复兴前的历史对于意大利人来说却是黑暗的、模糊不清的。中世纪一说正是意大利人造的词,也是最早在学术上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中世纪末期是整个意大利半岛诸侯和罗马教廷的各种利益冲突与平衡的时期,同时这也是半岛百般纷扰的内在缘由。瑞士艺术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巨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就是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另外,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所著的《历史研究》中第四部文明的衰落中罗马教廷一章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十五世纪的教皇们与意大利小朝廷的暴君们一样纵情享乐,这是中世纪意大利文化在其十五世纪过分成熟期的主要特征……十五世纪是宗教大分裂的前夕,所有的矛盾和力量已经酝酿成熟,所有的因素已经具备。”[2]这几句话其实正涉及到北方思想和北方意志的崛起,本研究课题在时间上主要定位于15世纪和15世纪前期,就包含了对当时欧洲政治多极化及艺术多极化总体态势下艺术风格与风格选择更深层次因素的学术探讨。

      我们知道在艺术上虽然哥特式作为欧洲北方艺术形式是早期基督教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支系,其原始图形来自罗马或拜占庭,但我们也看到12世纪由法国圣丹尼斯修道院大教堂的建设开始,欧洲北方创设了一种有别于意大利传统艺术形式的风格,透过沃林格尔的深入研究,我们看到围绕着大教堂的形制形成了一系统的北方风格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从沃林格尔学术价值意义上来分析,北方的哥特艺术在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始终表现出一种对形式的积极和自觉,并非像过去某些艺术史所言的那么消极和僵化。将意大利人的观点和思想简单地比照北方的形式价值,这或许是先验地把艺术的形式创造问题置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古典文化复兴伟大成就之后的比对的讨论,这样的讨论显然不对称。因为我们知道哥特晚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时间上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成就几乎是同时期取得的,事实上北方民族在中世纪末期的思想解放和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也已经开始,它的发展模式与意大利不同而已,关于这一点如果能从更长远的距离观察并不带偏见地正视15世纪的艺术史和绘画史,我们就会看到哥特艺术的风格创造在本质上是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只是它带有更多基督教的色彩)。本课题之所以会使人产生某种疑惑,可能部分源于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绘画就成为了优秀绘画的代名词,文艺复兴建立起来的古典主义风格成为艺术史中神圣的形式。关于文艺复兴绘画的知识也可能是我们通过大量不断反复的图像和文本教育而构成了某种定势知识,然而,对做学问的人而言,这样的知识并不能代替学术研究,就如同研究历史不可以先验一样。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那些辉煌的深处可能存在某些所谓反面的东西,那么这个反面就是北方哥特文化,换句话说,如果意大利文艺复兴新绘画风格建立之中包含了对中世纪末期基督教绘画传统样式和技能的吸收与改造,那就无可避免地包含了对哥特艺术的吸收与改造。对15世纪风格史中相互影响的考察与研究正是基于这个历史时期丰厚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背景,作为学术研究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减除丰富而陈言简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