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被金朝灭亡五十八年后,金人张著用行楷为《清明上河图》卷写下了85字的跋文[图一]: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1186)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笔者以为,这段跋文除了告知张择端的生平事略之外,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和背景,有许多多年来争论不休的历史疑案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还有许多关于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其他历史文化信息,可在此层层解码。 一 密州文化与张择端 张氏名择端,字正道,他的名和字深刻地烙下了儒家思想的印记。其名字出于《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礼记·燕仪》曰:“上必明正道以道民。”南宋朱熹在集注里解释“端”字:“端,正也。”不难看出,张择端的父辈和他本人对道德观念的选择是十分鲜明的。 张择端故里为东武(今山东诸城市)。学术界对诸城与山东其他城市有一个客观的比较:“诸城厚,安丘透,博山秀。”一个“厚”字,概括出诸城积淀了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诸城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处在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界处。这里的地貌以平原为主,沃野千里,通衢便利,自然灾害较少,农业经济和其他自然经济得到平衡发展,滋生了那里既有特色、又十分丰富的地方文化。
[图一]《清明上河图》张著跋 《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诸冯位于诸城城北十五里,虽难以详考,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地出土了许多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灰陶和黑陶,诸城在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都邑,可以说是先有诸城、后有密州。密州故城分南北两城,南城即东武县城,西汉始元七年(公元前80年)置,得名于境内有东武山。北城即胶州州治,建于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两城相连。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胶州为密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为安化军节度,次年,隶京东东路。直到明初,二城(密州州治、诸城县治)才合为诸城府治。 关于张择端故里的具体所在,在诸城有三种说法:近贤村、箭口村和诸城城南。近贤村是诸城较为古老的村庄,是因公冶长的后人为守墓而形成的村落,故近贤村说主观成分较大。箭口村说为近十几年的口传,经实地调查,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和实证材料。笔者以为,诸城城南说尚待证实,根据上文所述诸城市的历史沿革,北宋诸城的位置紧贴密州府治的南部,今密州故城即诸城已扩大许多,故称张择端籍里以“今山东诸城市”为宜,难以细究。 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城,经师辈出,使齐鲁大地成为两汉经学的中心。孔子的得意门生、女婿公冶长,开创了诸城的儒学,此后,在诸城涌现了许多儒家门人,如传《易》者有孙虞、王同等;传《诗》者有王扶、伏氏子孙等;传今文《尚书》者有伏氏子孙、殷崇等;传古文《尚书》者有王横等;传《礼》者有徐良等;传《春秋》者有王中、贡禹等;传《论语》者有王卿、贡禹等。最关键的是东汉末年,兼综今古文的郑玄主修经学,终成一代宗师,形成了早期密州文化注重经学的基本特性。此后,一直到北宋,代代不乏儒学经师。
[图二]诸城东汉画像石 庖厨图(局部) 诸城博物馆藏
[图三]诸城东汉画像石 庖厨图(局部) 诸城博物馆藏 诸城也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艺术中心,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陶和玉器、西周至东汉的铜器、唐五代的瓷器等,其中最知名的是300多件北朝佛教石刻造像等(诸城博物馆藏),还有当地出土的13块东汉画像石(诸城博物馆藏),民间画工们以刀代笔,用圆转流畅、生动简洁的阴刻线条刻画出乐舞、百戏、宴饮、庖厨、六博、谒见等世俗生活,可知早在东汉,表现现实生活的绘画观念在诸城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尚,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图二、图三]。据苏轼《狮子屏风赞》云:“润州甘露寺,有唐李卫公所留陆探微画狮子版。余自钱塘移守胶西,过而观焉。”苏轼知密州时,为纪念汉初黄老门徒盖公,在署北正中筑“盖公堂”,命画工在堂中摹写南朝陆探微名画的传本,画中的雄狮“奋髯吐舌”,并撰写了《盖公堂照壁画赞》和《盖公堂记》。这些在客观上为早年的张择端间接地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给养。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后期的密州板桥镇(今胶州市)港口,是中国北方对外贸易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恰如北宋知密州范锷所言:“板桥濒海,东则二广、福建、淮、浙,西则东京、河北、河东三路,商贾所聚,海舶之利颛于富家大姓。”他进而提出:“广南、福建、淮、浙贾人,航海贩物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运载钱帛丝绵贸易,而象犀、乳香珍异之物,虽尝禁榷,未免欺隐。若板桥市舶法行,则海外诸物积于府库者,必倍于杭、明二州。”①由此,宋廷置密州板桥市舶司,并敕建高丽馆、修造船舶,板桥成为高丽、新罗两国最便捷的交通门户和造船重镇。板桥镇水陆商贸的繁华程度,据此一百多里地张择端不会熟视无睹[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