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论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蓉生,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姜华,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而发展进步,对其认识不断提高,其理论基础也得到进一步夯实。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9)07-0032-0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发展进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展历程,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并有效推动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经历了不平凡的过程。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展望,是人们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人生诉求、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以奋斗目标为表征的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高度自觉意识。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P247)。理想信念一经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恒久精神动力。任何民族、国家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共同理想信念,这是民族、国家统一行动,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想信念能够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各项工作,包括国家的教育工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亟待恢复,“无论在教育界,还是在社会上,大家都希望教育工作有更快的进展。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事情要做”[2](P103)。他要求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问题,“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优良革命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2](P105~106)。邓小平指出教育工作要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实质上是提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和教育工作亟待恢复的迫切情况,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指出,当前的任务是破除路线是非、理论是非和思想是非,解决当前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混乱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要求切实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这就提出了恢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1982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革命理想、讲革命道德、守革命纪律、有文化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3](P92)。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这门课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1984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有关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至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得到全面恢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受到冲击,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和工作实践出现模糊淡化现象。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近几年来从中央到许多地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存在着软弱混乱现象,许多高等学校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3](P123)1991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许多学校至今还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和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许多学生的深层认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仍有较大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4](P139)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后,国外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涌入,引起部分大学生思想混乱,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伟大决策认识不清,存有思想困惑;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施“分化”、“西化”,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等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强调“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5](P306),“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6](P327),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明确和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容。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2001年教育部发出通知,强调“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3](P190~191)。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4](P2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党和国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极大地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