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工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玉玲,西安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原文出处: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激励与引导,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民众或民族成员献身祖国的炽热情怀。催生这种强大意识和精神动力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血统、经济利益和政治动力,也可以是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感,但以文化的整合、认同的作用最为基础和恒久。

      充分认识爱国主义的深厚文化意义

      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心理、文化认同。何为文化?英国学者泰勒从民族学的角度,把文化界定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技能、习性在内的“一个复合的整体”。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享的产品”,突出强调了文化的社会性。文化具有多重共同特性:第一,文化是带有地域性的民族社会现象,它赋予各个民族和国家身份认同的依据。第二,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同一文化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第三,文化是一个有机连续体,“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还具有超越时空的极强稳定性,一经形成,就会作为一种传统在这个社会中持久地存在下去,支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考和行为。尤其是文化体系中的价值系统,始终居于社会文化的核心位置,制约着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一切选择以及行为的方式和目标。文化学中将这种来自文化传统的观念称为“价值预设”。人类就是根据这一套价值系统,通过社会化活动,把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变成了自己的内在信念,并赋予其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每个个体在特定文化中获得归属感、依赖感。爱国主义就是这种由文化传统所造就的归属感、依赖感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其厚重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是实现、维护国家团结和统一的精神力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是实现、维护国家团结和统一的精神力量。文化认同作为促进国家认同、培育爱国主义的基础,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作用,它依赖于国家长期积极、主动的经略。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统一,尽管无—不伴随着军事征战,但文化所发挥的强大的政治整合作用不可忽视。这种文化统合的祖国认同方式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认同自己祖国的最根本的方式。历史上,汉、唐、清等大一统王朝对新疆等边疆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长期经略所产生的经济、文化的坚强维系力,是近代以来边疆地区虽屡遭外敌侵略却始终能够战胜侵略者,保持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重要原因。千百年来,这种超越血统、政治、经济的文化力超强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成为整个民族致力于救亡图存、捍卫国家主权与统一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时至今日,中华文化强大的整合功能仍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法宝。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虽因政治分歧而区隔对峙,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进两岸人员往来与经贸、文化交流的举措,对于弘扬中华文化,遏制“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据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把两岸文化交流列入2009年两岸交流的重点,文化部和福建省政府也签署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共建协议》,支持福建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两岸文化互动交流。这些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务实的文化经略意识,必将对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牢固树立持久积极的文化经略意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对民众心理的整合、凝聚功能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点,就是文化本身必须具有先进性。历史上,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对中华民族的巩固与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就是因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心理十分强烈。当今时代,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明显,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极力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企图以西方文明和价值观一统天下,使得文化建设面临双重挑战:一是能否始终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性;二是能否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中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失误,都可能导致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混乱,继而导致严重政治后果。因此,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是实现文化认同、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前提,是培育国家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是通过文化价值体系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内化”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根本标志,它鲜明地回答了当今社会思想交流日益多元、多样、多变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无疑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进而培育国家意识、创新民族精神、发展爱国主义的核心所在。

      必须把中华历史认同提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认同,首先是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离开了对本民族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根本谈不上爱国主义。其中,历史是国家意识、爱国情怀的一个最基础的承接面。没有这个承接面,其他一切教育将因这个承接面的缺失而落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精神产品,而历史又具有保留“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的功能。国家的历史越悠久,文化的历史底蕴就越深厚,国家的凝聚力就越强。历史记忆一旦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文化的断层与消亡,民族心理、国家认同也会随之改变或消失。历史意识构成了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构建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龚自珍发出了“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的警告。钱穆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对历史无所知晓的民族,必是无文化的民族,“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无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国家认同与历史文化的这种深切关系,使得历史文化领域成为国家实施政治调控的重要领域。日本之所以全然不顾中韩等周边国家的强烈抗议,一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是企图通过历史教育塑造国民意识。长期以来,“台独”、“疆独”、“藏独”分子,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竭力歪曲和割裂中国历史,千方百计否定与祖国的历史联系,其用心就是企图削弱民众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心理,进而逾越分裂国家的深层障碍。加强历史教育对于培育中华儿女的国家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