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侯惠勤,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原文出处: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之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发展,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新挑战的意识形态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积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有力的价值支撑,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讲价值需求,脱离世界观、历史观讲价值观,脱离社会基本矛盾讲人性法则,甚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消解在所谓的“普世价值”之中。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体现

      从意识形态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扣住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这一关键。毫无疑义,从以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向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从一个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党转为领导建设、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中长期执政的党,党的指导思想、建党理念以及价值合理性资源都必须发生重大变化,否则就会落后于形势而失去领导的资格。然而这里的底线就在于其变化无论多么巨大,都还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对此前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否定;其思想理论的创新成果无论何其新颖,都还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超越;就执政的价值合理性而言,无论其如何构建,都是在原有的利益和道义基础上的拓展,而不是推倒重来,否则就是对原有国家制度的根本颠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现代国家的价值合理性类型无论作何种概括,其实质都是以“主义”为制度构建的根据,因此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于主义的认同。

      主义是现代国家的立国之本,主义的选择就是国体的选择。主义之争,意识形态冲突,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思想观念之争,而是由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制度选择,是领导权之争。不同的主义,就决定了不同的当政者和执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政治革命,实质上就是通过把握未来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动员群众,实行以创建新社会制度为追求的社会变革。当然这一变革的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但其实现方式却是以主义为旗帜的群众性政治动员。简单来说,现代国家的价值合理性问题,就是主义获得认同的程度,就是共同理想的形成并诉诸行动的过程。因而共同理想的吸引力问题,共同理想支配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度,是现代国家价值合理性的要害。这样,价值合理性问题就理所当然地归结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为共同理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创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大成果,是通过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实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创新。其实质在于,我们既需要根据历史条件的新变化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完善,加强包括话语转换在内的理论创新,又要旗帜鲜明,在变革中坚守、在发展中继承,强化而不是淡化社会主义的身份特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构有三大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世界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时代潮流(现代化建设),三是中国特色(前两者在当代中国的结合)。其中,“中国特色”这一价值取向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核心理念及其更新的依据,是当代中国最具标志性的形象。这一理念表明,一切是非曲直、一切价值评价,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为尺度,没有什么抽象的价值尺度,因而不能离开这一具体尺度搞抽象的争论。所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有效地提升我国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形成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形势下的共同理想,有效地整合日益复杂的社会多元利益,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话语创新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出了以爱国主义为内核进行话语重组,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应该看到,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既不是背离当代世界文明潮流的民粹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也不是淡化意识形态界限的实用主义,而是以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为目的的新型爱国主义。它承继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和长期革命传统,立足“一国两制”以及国家主体部分实现社会主义的事实,放眼各种文明共存交融的未来,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使命,因而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以这种爱国主义为内核重组意识形态话语,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既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原则立场,又突出国家整体利益和求真务实理念。邓小平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时明确提出港人治港的界线和标准,即港人治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内核重组意识形态话语的最好说明。从表面上看,邓小平对于爱国主义的界定丝毫没有提及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鲜明的话语,但不难发现其中高扬的社会主义旗帜。历史证明,只有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才真正站了起来,并以世界大家庭平等的一员,以充满自尊、自信、自强的新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因此,当代中国的爱国者,必须具有民族自豪感,必须崇敬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