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117)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经历了恢复和重建、“85方案”、“98方案”、“05方案”四个阶段。“05方案”所确立的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和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9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9)01-0020-05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推动下,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大体经历了恢复和重建、“85方案”、“98方案”、“05方案”四个阶段。

      1.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和重建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经常会被接连不断的政治活动所挤占或取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属品。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逐步走上正规化的道路。1979年,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全国各高校在本科层次开设了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试开科学社会主义。各门课各为一学年。马列主义课在各类专业中,都是必修课程,不能选修或免修。

      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恢复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声誉,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历史教育、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85方案”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使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了自己科学的称谓,其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随后,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展开了。改革的全面展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提出:“为了增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性,现在着手准备在全国高等院校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即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1986年3月,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把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程具体确定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其中“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在文科学生中开设。

      “85”方案把“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原有课程内容;增设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集中讲授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如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创新观点。这样的设置,准确把握了改革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充分反映党的十二大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成果。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与“98方案”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归纳为12条,从而为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初步的框架。党的十四大又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9条概括,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与之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也不断推进。

      十五大后,党中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199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校都要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为基础,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开设,标志着新课程方案的设置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规定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等5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2门思想品德课。

      “98方案”与“85方案”相比,有以下调整:一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是将“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三是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98方案”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分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05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