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定国,湖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黄石 435002)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美国通识教育的源起及其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当今我国许多高校也在实施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外在化的缺失,即重视“何以为生”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存在着谋生手段为“有限目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无限目的”的矛盾。我国高校已普遍实施通识教育,如何合理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8)12-0177-03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源起和本质特征

      1.美国通识教育的源起。

      美国社会具有显著种族和人群多元的特征。自1776年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在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教育中,其通识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承载着美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这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1)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的移植与美国大学生课程的冲突,促成“通识教育理念”的浮现。

      以欧洲白色人种为主体的美国在传承欧洲文化教育思想时,推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智慧且心灵自由的博雅之士”。大学开设课程“七艺”是以培养贵族和牧师为目标的,而美国“民主政治”的推行是需要美国人共同参与的,这种培养目标上的冲突有悖于美国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因而促成美国的大学教育者如邓斯特·艾格特(哈佛大学)对大学课程改革,全面实行选修制。旨在实施“学生必须掌握的古典文学的种种范例,能够成功地把自由原则注入年轻人的心灵,激发他们最活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慷慨的行为。”[1](P31)

      (2)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实用性、功利性的专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冲突,促成美国通识教育的形成。

      美国许多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纷纷开设自然学科、工艺、法律、社会学等课程动摇了贵族、牧师博雅课程设置的基础,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发了“通识教育”的形成。“通识教育问题实际上是对自由和人文传统的继承。单获得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和能力,并不能为理解奠定宽广的基础,而理解恰恰是维护我国文明的基本要素”。[1] 所谓通识教育,即“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它首先关注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2](P54)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无关的价值”。[3](P63) 这时的“通识教育”突出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强调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培养的不是“工具人”或“理性人”,而是教育对象人格的发展。

      (3)20世纪后,围绕着美国本土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争论和共同价值观的核心,促使教育的实践中,关注学生个体内在精神世界或价值的“觉醒”,对不同文化理念进行“整合”而得以发展。

      1987年卡耐基教育基金促进会出版的报告《大学课程的整合》提出大学要转变教授特定学科性和课程引论形式的通识教育。要促进学生在历史意识、科学价值观、国际与多元文化、艺术等方面经验的整合。“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之教育。是一种朝向完整人格的建立,促成人的自我解放的教育。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理念应是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2.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象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主旋律,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教育为之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心智”的开发,其终极目的指向人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此为教育原本意义。美国通识教育一直践行这原本意义。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通识教育是“为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动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本质上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第二,教育目的上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第三,教育内容上是个人生活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心智的培养。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统一,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知识学科可以融会贯通,贯通“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两大领域,开发学生的心智以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识不仅指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能力等。本质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理想目标,是对过早划分专业界限的一种矫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培养主客体关系情景的构建,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经由“通”到“识”的整合,达成受教育者主体“觉醒”或“解放”。

      二、美国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其实施方式

      1.通过通识教育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

      (1)通识理念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识教育的“通”指贯通,要求学能通达不同领域,突出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特别关注到“为何而生”的教育。其“通”的目的突出了人生存的本质意义,也就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目的是契合的。“识”指对基本知识的认知,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等。它突出了通识教育对个体人的心智的培养。总体上培养的人应是“健全”公民和“完整”人格。这种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能力等的培养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共通的。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校长陆登斯提出了“全人”的目标,倡导为下个世纪培养“新人”。他认为,大学各阶段的教育都应包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终生的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