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演变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光辉,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8)

原文出处: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大体经历了“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的价值性”到“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再到“走向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三个阶段,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包括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研究,正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次性,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与目标,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与现实、价值与需求的结合点。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08)04-0057-06

      关于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思路并不新鲜,总的来说,大体上有这样一种共识,即“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需要而产生发展的,换句话说,它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得以推行和强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而“人是意识形态动物,离开意识形态,主体就无法生成,而教化是个体接受特定意识形态并生成主体的途径,也是意识形态得以延续并再生产的途径。而意识形态教化的特有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正是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其直接任务在于让受教育者广泛接受特定意识形态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信仰,其潜在的任务还在于自觉地延续并不断地再生产特定的意识形态”[2]。不难看出,这些思路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取向,即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的工具性,习惯于思考通过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来促进意识形态预期功能实现。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的从属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其本质属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又不囿于此,还具有育人的功能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基于此逻辑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来思考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呢?这也是本文的主要思路和切入点。

      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演变规律

      在现代政治生活语境下,意识形态不妨可以界定为政党为获取和巩固执政地位而构建的一套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有一个足以吸引和保证党员向心力与人们广泛认同和支持的宏伟目标。

      (一)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建设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意识形态作为政党的思想体系,之所以能够凝聚党员向心力,获取人们的认同和支持,主要来源于其思想体系中的那个宏伟“目标”。这个目标能够驱动着人们为之而不懈努力甚至奋斗终生,因此,这个目标往往是一种远大目标。但是仅有这个远大目标是不够的,因为既然是远大目标,就是在短期内难以兑现的。如果短期内难以兑现,就认为这个目标是乌托邦和空中楼阁——无法实现,那么就会挫伤人们为之而奋斗的动力和积极性,自然凝聚党员向心力、获取和增强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就成为无稽之谈。

      如何解决这个尴尬的矛盾呢?这就需要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如果说,意识形态本身是目标的话,那么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过程。具体来说,意识形态建设就是根据现实立足点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制定和调整一系列短期目标——我们称之为一级超越目标。当然,这些短期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的不断超越,最终指向那个宏伟目标——我们称之为终极超越目标,并受到这个终极超越目标的规制。离开了现实的超越,就是违背了规律,就是不科学的,也就是不具有真理性。而脱离了终极超越目标的规制,那么又会丧失根本和对人们的吸引力,也就不具有价值性。意识形态建设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这样的一个无限超越的过程:现实立足点→一级超越目标→(新)现实立足点→(新)一级超越目标……→终极超越目标。这些一级超越目标都是意识形态的范畴,准确地说,是正在成长的意识形态,是不成熟、不完满的意识形态。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也需要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科学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一种真理性和价值性高度统一体。具体说来:意识形态的真理性是指意识形态相对正确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能揭示出其客观规律性的东西。而其价值性主要是指意识形态的内在尺度,也即意识形态满足人们的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指向人们的最终目的性的东西。其中,前者是意识形态本身之所以能在最大范围内凝聚党员向心力、增强人们认同和支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者的匡约,后者就可能仅停留在缺乏任何支撑的纯粹主观臆造和想象的美好愿望的乌托邦上;同样,后者是意识形态之所以对人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进而上升为信仰的根本“源因”,没有后者的规制,前者抑或意识形态整体就丧失了其终极意义和最终目的性。但同时我们又必须保持这二者的统一,过分强调前者可能造成人们的意识形态僵化,缺乏热情和创造性,而过分强调后者又可能导致人们意识形态狂热化,精神状态虚幻化或终极化,甚或盲目崇拜和迷信。概言之,没有这种统一,意识形态就无法实现其凝聚党员向心力和增强人们认同和支持的初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真理性和价值性高度统一的整体: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他极其敏锐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自身的不可克服的缺陷“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的时候”[3]P40,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同时“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55 ——共产主义必然实现。换言之,它所描绘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世界上最宏伟的蓝图,也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宿。两个“最”字其实也就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兑现的目标,而是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去建设。正如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4]P19。我们只有在科学、准确地把握现实立足点的基础上,实现一级超越目标的不断累积,才能最终指向和靠近共产主义终极目标。

      (三)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演变规律

      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艰辛和汗水,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探索,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根据上述对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的探讨,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大体了三个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