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研究 集体主义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作 者:

作者简介:
臧乐源 山东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才有可能搞好。就德育工作内涵来说,既包括教育的主体、客体和教育环境,也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施教的方法。就教育的内容来说,其覆盖面相当广泛。我认为集体主义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核心。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教育,才能抓住德育的根本。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前提

      我国现在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从现在起到2010年将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里有一个令我国理论工作者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商品生产是个人本位还是集体本位。这是确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如果认为商品生产就是个人本位,那么,在商品生产个人本位的基础上,就会滋生个人主义,因而坚持个人主义人生观,就是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了。所以有人认为,集体主义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产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应该提倡个人主义。这种把商品生产等同于个人本位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反之,如果认为商品生产就是集体本位,也是不科学的。有人说,商品生产是天然的集体派。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各人管各人,可以不考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商品生产是为卖而生产,必须考虑、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否则,其产品就难以销售出去。这不是天然的集体主义吗?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商品生产比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确进了一步,也引起人们一系列思想变化,以至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但是,考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并不等同于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这种观点特别不能说明,作为典型的发达的商品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个人主义盛行,为什么个人主义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支柱。当然,有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也并不强调个人主义。

      还有人认为,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二律背反:“经济发展了,道德下降了。”商品生产要滋生个人主义,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经济上的个人主义,政治上的集体主义,这种自相矛盾的理论,也是很难说明问题的。如果把集体主义作为一种外在物,强加在生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们身上,是缺乏内在机制的,是不可能持久的。

      由上可见,不能抽象地、笼统地说商品生产是个人本位还是集体本位,而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从历史的发展看,商品生产可能是个人本位,也可能是集体本位。特别要强调一点,必须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联系起来思考。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无疑都是个人本位,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从总体上说是集体本位。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商品生产,都应该纳入集体本位的范畴中去。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生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所以,以商品经济是个人本位为依据,否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主义,从理论上说是荒谬的、错误的。

      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教育,才能使人们以国家大局为重,坚决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向前发展;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教育,才能使人们友爱互助、团结协作,先富的帮助贫困的,先进的帮助落后的,以求共同富裕;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教育,才能使人们公平竞争,进行货真价实的交易,建立起文明井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所以说,集体主义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陶冶跨世纪新人高尚情操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新人。就以道德修养来说,集体主义品德是青少年应具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优良品德。这是因为,人活在世界上,不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的人,总是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谁也不能完全地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社会越是发展,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越密切。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那种“虽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任何人总是处于和他人的种种关系之中,总是要用一定的道德来调节各种关系,处理各种关系。就社会整体来说,实际上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是你帮我,我帮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个人若是离开他人的种种劳动成果,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无法生活下去。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我国近代思想家严复说得更具体:“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这些话都深刻地论述了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所以从广义上说,人人需要他人的帮助,人人也在帮助他人。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中国传统道德总是强调人的利他性,强调国家民族利益。认为一个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做出奉献,献出爱心才是最高尚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就是把个人修养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修养和“治国、平天下”联为一体。一个人不是为修身而修身,为完善自我而完善自我。修身、完善自我的目的是为报效祖国,即“治国,平天下”。道德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道德总是强调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倡导“以天下为已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崇尚国家民族大义,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尊严为最高荣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