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

作 者:
陈丽 

作者简介:
陈丽 乌鲁木齐市人民广播电台

原文出处:
新疆社会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它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行为,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又往往是同爱国主义紧密相联的,并且构成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搞好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就必须首先深刻认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

      一、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浓厚的感情。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仁人志士对祖国的浓厚情感,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对壮美山河的由衷赞颂,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而展现出的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护祖国统一所进行的殊死搏斗的英雄壮举。特别是每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时刻,这种忧患意识就表现得越发强烈,构成了那个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流意识。从历史上看,忧患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但都深刻地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眷恋,成为各个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忧患意识主要反映在“忧国忧民”这一层次上。从春秋战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未悔其志的忧国忧民思想,到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的典型写照。随着时代的变迁,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其内涵也愈来愈深刻,特别是到了中国近代,忧患意识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浓烈。中国近代是落后挨打、备受欺凌的屈辱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的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苦难,面临亡国的危险。这同时也一步步地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强化了国人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又突出地体现在“救亡图存”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一部分爱国士大夫从“天朝”的迷梦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造成的民族危机则使清政府的一部分开明官员惊呼“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发起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以及其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造成了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难,更加刺激了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空前高涨。近代维新变法的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在1898年曾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种全民族的忧患意识,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网中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为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随其之后所发生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刺激和推动下所产生的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爱国主义运动。总之,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构成了近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并成为促使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崭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又具有了崭新的内涵,它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的英雄气概上。而且,越是困难时期,干部群众的忧患意识越强,发奋图强的精神越足。如60年代初期,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际敌对势力对我进行封锁并掀起了反华大合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在这中间,既涌现出了以石油工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为国分忧、艰苦创业的英雄模范人物,也产生出了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发奋图强、无私奉献的科技英豪。正是这种凝重的忧患意识,凝聚起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力量,鼓舞和推动着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冲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二、在当代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仍然需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做为人的一种思维行为,从认识论的观点讲,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一种自觉的、能动的预测和认识行为。而作为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作出的一种预警性思考和系统性认识。这正如古代著名史学家陈寿在其所著《三国志》中所说的:“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从古至今,历史上许多爱国者怀着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在强调“居安思危”,也不断地书写“盛世危言”,以此来警示当世,昭示后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优良传统。

      在当代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还需不需要有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应不应该提倡科学的“盛世危言”?回答是肯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从总体上讲,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很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从国际上看,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总的趋势对我有利。但是,我们在看到国内形势好的一面和国际环境对我有利的一面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利的困素这一面,特别是对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内忧外患,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从我们国内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思想教育抓得不够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有不少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什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优良传统统统抛在了脑后;有的置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于不顾,不择手段地拼命为自己捞取金钱、攫取财富;有的为了个人私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不惜违法违纪,贪污受贿,出卖灵魂,出卖人格国格。还有不少人思想空虚,道德沦丧,热衷于追求那种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方式。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不良风气已开始影响到了我们的广大青少年,在一些大学和中学的部分学生中,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成了他们鄙视嘲讽的对象,而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们追逐的时尚。对于发展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精神衰落”现象和青少年中的“迷茫彷徨”群落,不仅我们许多有识之士为之担忧,甚至连许多海外华人都深感忧虑,不断向我们呼吁;要拯救“精神的衰落”,挽救“迷茫的一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