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渗透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嘉应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 要】 本文对德育渗透的概念、特征、载体以及德育渗透与德育灌输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论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注意充分发挥渗透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德育渗透与德育灌输同属德育手段,两者不可偏废,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渗透 德育灌输 德育手段

      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善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就要注重采用灌输教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渗透具有其它德育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就德育渗透的概念、特征、德育渗透的载体以及和德育灌输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渗透教育的重视和研究。

      一、德育渗透的概念与特征

      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一种濡染过程,就是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渗透能起到传统的德育教育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德育渗透的工作要达到预期效果,一靠熏陶,二靠引导。

      熏陶,处于德育渗透教育的外层面。它要求渗透的内容要结合青年的思想特点,注重情趣转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载体中。通过教育者的熏陶,使被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使教育者的意图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并影响他们的日常言行。

      引导,处于德育渗透教育的内层面。它要求教育者把被教育者的行为引入合乎某个社会集团利益要求的方向,并转化成被教育者自觉的行动。因此,德育渗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它通过组织教育对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他们明确“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的道理。通过教育对象的自觉参与,使之转化为自身的思想,逐渐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变教育为自我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渐进性。以往的教育讲究“立竿见影”,“急令飞雪化春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思想上的疙瘩比肉体上的疾病更难医治。德育工作是一场韧性的战斗,一种意志的考验,需要教育者有耐心,有毅力。渗透教育遵循的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要确立教育人、改变人是一个长期过程的观点,在教育方法上要有的放矢地稳扎稳打,不急不躁,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达到让人心悦诚服的教育效果。

      二是隐蔽性。它与渐进性构成了德育渗透的本质特征——潜移默化性,这是德育渗透区别于其它德育手段的显著标志。渗透教育把思想意识、政治观念、培养目标、道德准则等抽象的理论和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渗透到各学科和课外活动中去,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理论转化为德性和行动。它可以是无专人负责而人人负责,无独立科目而渗透所有科目,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呈现出“隐蔽课程”的特点。如果说概念性和说理性教育是直接把是非观念揭示给人们,那么,渗透教育则是把形象和道理融为一体,借助载体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教育,以达到净化思想,升华自我的教育目的。

      三是间接性。德育渗透虽然是利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知主体,是比较直观的容易感受的活动。一般来说,它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对人的某种具体要求和直接体现教育目的,而是通过不同活动方式所体现的思想倾向,对思想工作对象产生影响。因此,它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相比,表现为间接性教育特点。

      四是广泛性。渗透的内容丰富多彩,载体多种多样,教育对象也可以是形形式式。德育渗透是全方位、多维度,存在于所有的教育时空中。它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加强联系,互相配合,形成“教育环”(教育网络),形成比较一致的合力,齐抓共教,共同实施德育渗透的方略。

      二、德育渗透的载体

      德育渗透的载体实质是指渗透的主体(或叫施予者)通过某种形式、手段,物质的中介(或叫传递者),向渗透的客体(或叫接受者)发生联系,产生影响,达到目的。这个中介传递者即为渗透的载体。正是主体、载体、客体三位一体,有机构成了德育活动的整体。选用不同的载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政治运动,群众运动也是载体,但是我们今天运用这些载体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必须选用那些人们乐于接受,行之有效的载体,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以环境为载体

      环境对人的个性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环境可分为学校、社会、家庭三种,学校环境如校园精神,物质文化环境等,均对学生成长起渗透作用。如清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北京大学的“科学民主、崇尚真理”的精神,分别对清华、北大学生以不同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两校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又如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一尊伟人的雕像、一块纪念碑石、一条先哲走过的弯弯小径等,都以其特有的神韵和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众人,召唤着后生,激发着莘莘学子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且具有正负两个方面。正的如改革开放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负的如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金钱万能、贪图享受等颓废思想对学生形成的负渗透,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抵消了来自学校、家庭的正面渗透。所以,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