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流动性紧缩和短期的流动性恐慌,其本质是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繁荣期金融机构过度乐观的产物。随着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市场投资者对风险类资产偏好度降低,引发全球债券市场调整;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信心下滑,美元汇率受到打击;市场担心次贷风波将引发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美国及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在世界性的金融波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流通领域中的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与发展成为目前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有必要建立和发展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业与物流业可持续协同发展。 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构建目标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构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①,协同系统的目标不仅有利于物流业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金融业本身的壮大。同时,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的系统特性,协同系统可以衍生出未协同前所不具备的新功能。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系统的目标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物流能力 即在充分的资金支持下,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应用,提高物流业的产值、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以此满足经济发展对物流业越来越多的物流需求,降低物流运量的短缺水平,提高物流能力,避免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2.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包括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两方面,即在为顾客服务方面要求做到实时响应,无脱销、无货损等事故,按顾客要求的时间、地点、数量提供“一站式”的可视化服务。与传统的物流系统相比,在物流过程中能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现金流管理,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 3.降低服务成本 通过对物流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最低的在库水平和大批量的输送,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以及时的物流配送为顾客创造时间或空间上的效用,提供最大化的让渡价值。 4.提高服务效率 通过对物流设施与港口、机场、不同运输方式的集装箱枢纽站场、中转站、零担货运站与铁路、公路、干线道路等线路构成的运输网及链接点的有效配合,消除一切不合理的多余的物流流程及活动,实现“无缝化”的物流运作。 5.优化信贷结构,控制金融风险 面对金融政策“从紧”的局面,金融业需要进行行业的分析筛选,银行信贷资产在各行业所占的不同比重,既决定了金融业资产质量的优劣,也决定了金融业盈利水平的高低。准确分析行业状况、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是确定金融业信贷政策的基础。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使得信贷结构向风险较小、发展迅速的物流业倾斜,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控制金融风险。同时,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使得金融业的信贷投资稳步转型。 6.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这种新型金融服务逐渐改变了传统金融贷款过程中银行——申请贷款企业双方面的责权关系,也完全不同于担保贷款中担保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三方关系。 二、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模型构建 1.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物流系统动力学是系统动力学与物流系统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物流系统动力学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被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并建立各要素之间、各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因果反馈环。本文采用物流系统动力学,通过系统分析、推理和综合,建立被研究系统的计算机模拟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各种政策、各类措施的执行效果,以验证系统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对影响系统发展的主要因子进行灵敏度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提出改进系统结构的建议,为制定战略与决策提供依据。依据系统动力学分析流程,形成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2.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动力学变量分析 根据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设计系统流图,其目的主要在于反映系统各因果关系中所没能反映出来的不同变量的特性和特点,使系统内部的作用机制更加清晰明了,然后通过流程图中关系的进一步量化,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的仿真目的。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变量图,如图2所示。
图2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动力学变量图 因果关系图是系统动力学进行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系统的基本因果关系图中,包含着三个基本反馈环②。图中的为正反馈环,表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对物流业的科技教育投入,从而提高了物流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为物流业提供先进的物流技术,有利于改善物流服务管理水平。这就促使了物流业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了物流业产值的增加,促使物流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良性的反馈回路,表明了科技教育投入对物流业的影响作用,也反映出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