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尽管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而且是必然性大于偶然性。因为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物流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 一、物流业的产业特征 对于物流业的产业特征,虽然理论界进行了近十年的探索,但从现在来看,实际上仍然没有真正完成这个过程。物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其发展内涵、外延及发展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仍然有必要进行研究。《规划》将其定为复合型产业,应该说在产业特征的认识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物流业的复合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各种物流的服务方式之间的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信息业以及物流的金融、装配等服务方式与相关的产业组合,是多个环节综合管理运作的一种服务方式。 2.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融合。物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与制造业、流通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是一种与服务对象形成供应链系统的现代管理与生产方式,我们称之为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融合。 3.管理与政策的融合。推进物流业发展不是单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多部门协同起来,为创造现代物流所需要的发展环境,实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解决政府之间的协调问题,这种协调也叫做融合。而多部门协同发展服务产业,需要良好的适应服务融合的政府管理方式与政策环境。 《规划》提出的十大任务、九个重点工程以及九项措施,恰恰体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融合。正是基于这种高度的融合,所以从物流运作本身的角度来看,物流是一体化的管理,是将运输、仓储、配送及相关的信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控制、协调,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在更高的水平上获取更大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物流的实质 推进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服务的追求。 1.降低成本。通过物流管理技术应用与专业化服务,转变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物流相关服务企业的运作模式,降低全过程的综合物流成本,而不单纯是物流服务环节的成本。 2.提高效率。通过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再造以及物流企业的组织化服务,在物流网络化、规模化支持下,提高物流整体或相关环节的运行效率。 3.创新服务。通过改造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实现企业生产与经营组织、服务的创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物流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演进,物流概念随着物流活动的增加不断丰富,物流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运作模式的变化不断丰富,日益多样化。每一种物流模式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服务方面都存在目标性和手段性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创造了物流模式和物流理论的多样性以及物流实践的复杂性。基于这种实质,从调整和振兴物流产业的角度看,需要推动发展的领域非常宽泛,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三、物流业的作用 物流业作用的真正发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集成物流活动。不论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物流外包,还是物流企业开展的物流服务,都是将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库存管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集成,实现一体化运作与管理。而集成的动力来自于对成本、效率与服务目标的追求。换句话说,为了通过物流管理来控制成本,进而达到提高效益和创新服务的目标,必须完成物流各项活动之间的集成,没有这种集成,很难产生规模化效应下低成本的服务目标。 2.整合物流资源。对物流活动进行集成,有利于对相关物流资源(仓库、运输设施、装备、人力、信息、资金等)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及不同经济活动之间重新整合,以优化企业对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提供信息服务。物流业的作用还在于及时为经济发展和企业活动提供最新信息。现代物流是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的系统,物流的信息化特征以及对各种物流活动进行系统管理的特点,使之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各个环节、各种状态下的相关信息,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计划制订、存量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使企业可以按照物流在各活动环节体现出来的信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进行及时、精确的配送服务。 4.实现资本增值。物流通过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实现存货合理控制、优化资金流等途径,实现节约企业经营成本进而创造更高价值的资本增值活动。也可以通过物流在更大范围内生产销售产品、提高资本回报水平而实现资本增值。这是发展物流的终极目标。 正是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使得物流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方面出现了很多概念。这些概念应该从物流业的实质来加以认识。只有了解了物流的实质和作用,才能在认识物流理论、认识物流方法的时候,作出比较准确清晰的判断。 四、物流与宏观、微观经济的关系及加快物流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物流与微观经济的关系。物流与微观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1)与生产、流通企业的联动运作,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扩大市场范围和提高竞争力,并通过社会分工促使企业实现运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方式的转变。(2)与物流活动相关设施及服务企业的关系,主要通过系统、精细的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的应用以及服务理念的提升,提高各相关传统产业企业的发展水平与服务质量。 2.物流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物流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⑴通过微观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这是国家关注物流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我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更需要寻求成本下降空间和扩大市场上游空间,更需要自身服务模式的创新,而在经济非常热的时候推动物流业发展通常困难会大一些。(2)可以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省、市、县)物流活动各相关产业整体实现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与质量。由于物流的作用,我们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整体考虑区域性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省、市、县),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培育具有增量规模的现代物流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区域物流枢纽城市、航运中心、运输枢纽等)。物流增加值是以其他行业或企业付出成本的方式得到的,在全国范围内片面追求物流增加值的增长可能会产生成本上和理论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排除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来发展全国性物流枢纽。因此,《规划》在区域物流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物流节点也进行了界定。当然,真正的物流枢纽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地区性的,都不是可以通过国家划分而得到的,而必须通过竞争来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