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第三方物流是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根本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万青(1966-),男,甘肃漳县人,副教授,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研究,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3

原文出处: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内容提要:

现代物流作为公认的“第三利润源”,其管理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现物流系统最优化且最大限度降低物流的外部不经济。制造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好的方式是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物流总成本的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制造企业应该利用第三方物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切实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09 年 09 期

字号:

      美国物流专家詹姆斯·约翰说:物流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科学领域。现代物流的形成是以第三方物流的繁荣为表征的,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企业的深度融合优化了产业链市场响应能力,促进了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与提高,使整个产业供应链网链节点企业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增强了节点企业与产业链的市场竞争能力。2008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1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外向型制造企业成本上升很快。在这种形势下,选择第三方物流承接非核心业务,成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平稳渡过危机的最佳途径。

      一、第三方物流理论

      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第三方物流(3PL或T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第三方物流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范围包括物流系统设计、电子数据交换能力、货物集运、海关代理、信息管理、订单处理、销售加工、咨询和商业谈判等。

      第三方物流与所服务的企业以合同的方式确定和约束业务关系,有人称第三方物流的物流服务为“合同物流或契约物流”;为了区别企业利用自身设备和资源开展的自营物流,也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外协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运用先进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管理方式,为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全程化、敏捷化的物流服务,与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供应链网链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第三方物流又被称为“物流联盟”。

      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物流渠道的专业服务提供者,作为发货人(甲方)和收货人(乙方)之间的第三方,以签定合同的方式,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向委托方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的一种个性化、系列化的现代物流方式。”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的结果,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代表了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实证分析表明,现代物流产业形成的标志是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社会物流的50%以上。美国约有1600家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的物流量已占全社会物流总量的57%,在物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服务单一、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管理粗放、网络松散、人才匮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健全更是举步维艰。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推出“2006年中国最具竞争力五十强物流企业排序”,中国物流五十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875亿元,还没有一家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现代企业。2007年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x Corp.)营业收入在379.5亿美元,仅海外市场的包裹送递业务就取得176亿美元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几乎和中国五十强物流企业相当。2006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刚刚超过1000亿元,市场规模偏小且高度分散,1.5万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占到2%以上的市场份额。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18.1%,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这一比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等于节约社会经济运行成本2000多亿元。而这样的目标只有高度发达的第三方现代物流才能做到。

      二、我国物流成本状况分析

      1.物流需求和规模不断加大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物流”概念和运作从海外引进到百废待兴的我国经济领域,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取得辉煌的成绩,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由1991年的3万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89.9万亿元,增加了29.9倍,年均增长22.2%。物流业增加值由1991年的185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9965亿元,增加了10.8倍,年均增长14.8%。

      2.物流总成本节节上升

      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4542亿元,同比增长16.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1%,比2007年下降0.3个百分点。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运输费用为28669亿元,同比增长13.2%,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6%;保管费用为18928亿元,同比增长21.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4.7%,比2007年提高1.8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为6945亿元,同比增长14.3%,增幅比2007年回落5.6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7%。

      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居高不下,物流产业的运行质量不高

      纵观1998-2008年11年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1998-2002年,2003-2008年分别如表1所示。如果把这11年间的数据作为一个统计组,上限是1999年的19.2%,下限是1998年和2008年的18.1%,组中值为18.65%,全距为1;根据时期数列的特点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出11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平均为18.67%,与组中值相差0.02。用曲线图表示,这11年间的数值变化几乎是一条拉直的线(见图1)。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长时间没有变化,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式的而不是精细化的,我国的物流产业是传统型的而不是现代化的。物流运行质量不高,物流成本太大,严重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社会和资源成本。这11年间,我国每实现100元GDP的产值就要付出18.67元的物流成本。按2008年GDP总量300670亿元计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以减少支出3006亿元,如果我国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占GDP的10%),就会带来近3万亿元的经济效益,几乎是我国2008年财政收入的48.9%。

相关文章: